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0页 |
·问题背景 | 第8-10页 |
·提出问题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 第11-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3-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国内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国外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第2章 城市高架交通空间 | 第20-33页 |
·城市立体交通的缘起 | 第20-26页 |
·《未来主义建筑宣言》 | 第21-22页 |
·“当代城市” | 第22-24页 |
·“双层城市” | 第24-25页 |
·“广亩城市” | 第25-26页 |
·高架交通设施的时代语境 | 第26-31页 |
·崭新的城市 | 第26-27页 |
·尺度之“大” | 第27-29页 |
·功能的城市 | 第29-30页 |
·工程师美学 | 第30-31页 |
·高架交通设施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 第31-33页 |
第3章 城市高架交通负空间 | 第33-49页 |
·负空间的多种诠释 | 第33-37页 |
·“都市空缺(Urban Voids)” | 第33-35页 |
·“垃圾空间(Junk Space)” | 第35-36页 |
·“失落空间(Lost Space)” | 第36-37页 |
·高架负空间的形成 | 第37-42页 |
·城市空间功能转化 | 第37-38页 |
·分立的决策群体 | 第38-39页 |
·功能主义设计理念 | 第39-40页 |
·规划设计的失当 | 第40-41页 |
·管理维护的忽略 | 第41-42页 |
·高架负空间基本特征 | 第42-49页 |
·形态与质感 | 第42-44页 |
·空间的形态 | 第44-46页 |
·与道路关系 | 第46-47页 |
·规模与分布 | 第47-49页 |
第4章 负空间利用与再利用现状 | 第49-72页 |
·负空间利用的潜在价值 | 第49-52页 |
·城市灰空间 | 第50-51页 |
·机动可达性 | 第51-52页 |
·结构坚固性 | 第52页 |
·负空间利用的限制因素 | 第52-59页 |
·空间舒适性 | 第53-56页 |
·步行可达性 | 第56页 |
·领域感 | 第56-57页 |
·安全感 | 第57-59页 |
·负空间利用现状 | 第59-63页 |
·负空间内人的行为活动 | 第59-62页 |
·自发性活动的环境应对 | 第62-63页 |
·负空间再利用现状 | 第63-65页 |
·用地功能现状 | 第63-64页 |
·空间利用方式 | 第64-65页 |
·整顿规划的引导 | 第65-68页 |
·自发性活动的规范 | 第65-66页 |
·多样性活动的取缔 | 第66-68页 |
·负空间再利用中的问题 | 第68-72页 |
·非正规性建造 | 第68-69页 |
·功能单一问题 | 第69-70页 |
·低使用率问题 | 第70-72页 |
第5章 负空间再利用策略研究 | 第72-94页 |
·功能填充原则 | 第72-77页 |
·功能类型 | 第73-74页 |
·地段选择 | 第74-76页 |
·功能分区 | 第76-77页 |
·空间利用方式 | 第77-82页 |
·全围合 | 第77-79页 |
·半围合 | 第79-80页 |
·全开敞 | 第80-81页 |
·架空式 | 第81-82页 |
·空间改造手段 | 第82-87页 |
·重塑尺度与质感 | 第82-84页 |
·改善光环境 | 第84页 |
·塑造通透性 | 第84-85页 |
·边界的围合 | 第85-86页 |
·临时性的诠释 | 第86-87页 |
·负空间再利用的目标与意义 | 第87-92页 |
·增强城市活力 | 第88-91页 |
·城市可持续发展 | 第91-92页 |
·负空间再利用的局限性 | 第92-94页 |
·交通状况的限制 | 第92-93页 |
·空间舒适性问题 | 第93-9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105页 |
·对城市交通负空间再利用的反思 | 第94-102页 |
·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 第94-96页 |
·对待城市负空间 | 第96-98页 |
·临时性与长期性 | 第98-99页 |
·设计师的角色 | 第99-102页 |
·高架交通空间的未来 | 第102-105页 |
·拆:对高架交通空间的反思 | 第102-103页 |
·建:仍在进行的热潮——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 | 第103-104页 |
·未来的城市交通——高架交通空间长期存在的可能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附录A 与NL Architects 事务所关于A8 项目的访谈 | 第109-113页 |
附录B 荷兰A8ernA 高架快速路负空间城市设计 | 第113-117页 |
附录C 北京环城快速路建设情况 | 第117-119页 |
附录D 高架交通设施的特征 | 第119-120页 |
附录E 目前我国适合发展高架交通设施的原因 | 第120-121页 |
附录F 北京高架负空间再利用现状典型地段分析 | 第121-12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