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34页 |
一 本文选题的意义 | 第13-19页 |
二 本选题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7页 |
三 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27-34页 |
上篇 论洛阳城市标志建筑与唐诗的关系 | 第34-111页 |
第一章 “洛阳道”论 | 第35-55页 |
第一节 通往欲望之城的“洛阳道” | 第36-42页 |
第二节 城中展示人生百态的场所——洛水上诸“洛阳桥” | 第42-50页 |
第三节 “洛阳道”中的历史划痕及其衍生的兴废之叹 | 第50-55页 |
第二章 “洛阳宫”论 | 第55-92页 |
第一节 在仰望中生发的华美想象和城市追忆——论城中“上阳宫” | 第55-68页 |
第二节 黄金时代的华美碎片 ——洛阳“城市圈”中诸多“洛阳行宫”分述 | 第68-83页 |
第三节 登临佳处展示国威的“洛阳楼” | 第83-92页 |
第三章 “洛阳寺”论 | 第92-110页 |
第一节 唐前洛阳佛寺建筑状况的历史分析 | 第93-97页 |
第二节 唐代洛阳佛寺建筑概论 | 第97-103页 |
第三节 渗透唐人精神见证历史事件的释家梵境 | 第103-110页 |
小结 | 第110-111页 |
下篇 论唐洛阳的私家建筑(东都分司官的私家园林)与唐诗的关系 | 第111-242页 |
第四章 “分司文学”发生地点(洛阳城)的历史分析 | 第112-138页 |
第一节 洛阳自古多造园的历史分析 | 第113-118页 |
第二节 洛阳自古宜造园的地理分析 | 第118-123页 |
第三节 洛阳于私家园林之中雅集的历史分析 | 第123-138页 |
第五章 “分司制度”与中唐洛阳私家园林 | 第138-164页 |
第一节 分司制度对于中唐洛阳私家园林生成的意义分析 | 第138-144页 |
第二节 分司官员私家园林论 | 第144-164页 |
第六章 分司东都官员以私家园林为基点的雅会 | 第164-211页 |
第一节 以裴度为中心的活动 | 第164-175页 |
第二节 以牛僧孺为中心的雅集活动 | 第175-181页 |
第三节 以白居易为中心的活动 | 第181-211页 |
第七章 中唐私家园林:“中隐”理念的载体 | 第211-240页 |
第一节 “中隐”观念与中唐私园关系分析 | 第211-221页 |
第二节 孤独的“中隐者”:李德裕与其平泉诗 | 第221-240页 |
小结 | 第240-242页 |
结语 | 第242-243页 |
本文附录 | 第243-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4-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255-256页 |
后记 | 第256-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