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逃离·追寻--王安忆朱氏姐妹创作之比较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5页 |
(一) 台湾关于王安忆和朱天文、朱天心的研究 | 第11-14页 |
(二) 大陆关于王安忆和朱天文、朱天心的探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说明 | 第15-16页 |
第四节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家族书写中的“原乡”追寻 | 第18-44页 |
第一节 被放逐的父辈书写 | 第18-32页 |
(一) 革命:不同家族的时代选择 | 第19-25页 |
(二) 父辈书写中的放逐意识 | 第25-32页 |
第二节 空间转移下的精神探求 | 第32-44页 |
(一) 逃离:乡村记忆中的梦魇 | 第32-36页 |
(二) 回归:回望时的“伊甸园” | 第36-44页 |
第二章 成长:记忆时间的方法 | 第44-76页 |
第一节 青春:建构自我的世界 | 第45-55页 |
(一) 告别无知的过去 | 第45-49页 |
(二) 春风蝴蝶之恋 | 第49-55页 |
第二节 老灵魂:年轻的衰老 | 第55-66页 |
(一) 中年场域的忧思 | 第56-59页 |
(二) 激情消失的岁月 | 第59-66页 |
第三节 与时间角力 | 第66-76页 |
(一) 书写:抵制遗忘的媒介 | 第69-72页 |
(二) 死亡:没有归途的出发 | 第72-76页 |
第三章 女性诠释的多样呈现 | 第76-99页 |
第一节 女性命运的拷问 | 第76-86页 |
(一) 逃逸:不结伴的旅行 | 第77-80页 |
(二) 幽闭:自我的放逐 | 第80-86页 |
第二节 “地母”与“荒人”的叠合 | 第86-99页 |
(一) “力”的赞美 | 第86-92页 |
(二) “荒人”的颠覆 | 第92-99页 |
第四章 都市:废墟中的生命探求 | 第99-124页 |
第一节 遗失的桃花源 | 第99-109页 |
(一) 寻找:伊甸不再 | 第99-104页 |
(二) 发现:废墟中的废墟 | 第104-109页 |
第二节 都市的救赎 | 第109-124页 |
(一) 民间:人性观照下都市精神的提升 | 第110-115页 |
(二) 漫游:他乡游走中的挣扎 | 第115-120页 |
(三) 重建:指向过去的未来 | 第120-124页 |
结论 | 第124-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8页 |
附录:王安忆、朱天文、朱天心创作书目 | 第138-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论著 | 第143-144页 |
后记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