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论文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导论第10-13页
第一章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第13-27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第13-16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第13-15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第15-16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第16-20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第17-18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必然性第18-20页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第20页
 第三节 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第20-27页
  一、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概念第21-22页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第22-24页
  三、与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思想的论战第24-27页
第二章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第27-36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特征第27-30页
  一、哲学的民族性与民族化第27-28页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民族性第28-29页
  三、列宁的民族化理论及其实践成果第29-30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与近代中华民族的主体性诉求第30-32页
  一、近代中华民族的主体性觉醒和诉求第30-31页
  二、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第31-32页
 第三节 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过程中的作用第32-36页
  一、艾思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思考第32-33页
  二、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中的理论贡献第33-36页
第三章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36-44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第36-37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第36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第36-37页
 第二节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卓越贡献第37-44页
  一、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37-38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代表作《大众哲学》第38-44页
结论第44-50页
 一、艾思奇哲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关系第44-45页
 二、要系统、全面、深刻地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45-46页
 三、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抽象化,将其与实践相结合第46-47页
 四、注意理论创新,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当代化第47-50页
参考文献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信仰视角下的美育与宗教--兼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
下一篇:福柯的人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