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页 |
第一章 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 | 第9-16页 |
第一节、生平 | 第10-11页 |
第二节、思想渊源 | 第11-14页 |
一、尼采 | 第11-12页 |
二、弗洛伊德 | 第12-13页 |
三、马克思 | 第13-14页 |
第三节、思想概貌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关于人和人性 | 第16-22页 |
第一节、"人——主体"的历史建构性 | 第16-18页 |
第二节、作为主体的"人"的双重存在 | 第18-19页 |
第三节、没有实在的、一致的、普遍的人性本质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关于现代人的生存境况 | 第22-32页 |
第一节、分类——区分不合乎标准的人 | 第22-26页 |
一、疯人 | 第23-24页 |
二、不正常的人 | 第24-26页 |
第二节、规训:改造不合乎标准的人 | 第26-28页 |
第三节、"现代人"及其生存境况 | 第28-32页 |
第四章 人的拯救 | 第32-36页 |
第一节、伦理的转向 | 第32-33页 |
第二节、关切自我 | 第33-34页 |
第三节、自我的技术 | 第34-36页 |
第五章 福柯人学思想评析 | 第36-43页 |
第一节、贡献 | 第36-38页 |
一、对人性本质的回答丰富了人的问题的研究 | 第36-37页 |
二、对现代人生存境况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 第37-38页 |
第二节、局限 | 第38-39页 |
第三节、启示 | 第39-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