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本章小节 | 第22-23页 |
第2章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经验借鉴 | 第23-30页 |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基本做法 | 第23-28页 |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 | 第23-25页 |
·日本高校的就业指导 | 第25-26页 |
·德国高校的就业指导 | 第26-27页 |
·韩国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 第27-28页 |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中可借鉴的经验 | 第28-29页 |
·转变就业指导观念 | 第28页 |
·加强就业指导制度建设 | 第28-29页 |
·强化就业指导保障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0-38页 |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 | 第30-32页 |
·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指导 | 第30-31页 |
·经济转轨时期的就业指导 | 第31页 |
·市场经济时期的就业指导 | 第31-32页 |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 | 第32-36页 |
·就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 | 第33页 |
·就业指导观念的陈旧性 | 第33-34页 |
·就业指导渠道的单一性 | 第34-35页 |
·就业指导队伍的非专业性 | 第35-36页 |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 | 第36页 |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协调性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54页 |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8-41页 |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第38-39页 |
·劳动力需求状况 | 第39页 |
·人才市场的完善程度 | 第39-40页 |
·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影响 | 第40-41页 |
·学校教育的影响 | 第41-44页 |
·学校学科结构因素 | 第41-43页 |
·学校层次结构因素 | 第43-44页 |
·学校就业指导因素 | 第44页 |
·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44-47页 |
·家庭经济状况 | 第44-45页 |
·所处地域条件 | 第45-46页 |
·父母的就业观 | 第46-47页 |
·个体因素的影响 | 第47-53页 |
·大学生的择业观 | 第47-48页 |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 第48-49页 |
·大学生的择业技巧 | 第49页 |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 第49-51页 |
·大学生的诚信水平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提升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效果的基本对策 | 第54-72页 |
·改进政府对高校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 | 第54-57页 |
·加强就业指导制度建设 | 第54页 |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 第54-56页 |
·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 | 第56-57页 |
·进一步拓宽社会就业渠道 | 第57页 |
·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 | 第57-65页 |
·就业政策指导 | 第57-58页 |
·就业观指导 | 第58-59页 |
·就业心理指导 | 第59-61页 |
·就业技巧指导 | 第61-62页 |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 第62-64页 |
·创业指导 | 第64-65页 |
·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 | 第65-69页 |
·优化常规手段 | 第66页 |
·开设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 第66-67页 |
·加强实践环节 | 第67页 |
·开展个案分析与模拟训练 | 第67-68页 |
·就业指导信息网络化 | 第68-69页 |
·加强就业指导的机构与队伍建设 | 第69-71页 |
·设置专门机构 | 第69-70页 |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 | 第70-71页 |
·加强有关的硬件建设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