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氮碳共渗加后续氧化复合处理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33页 |
| ·表面工程技术的进展 | 第11-16页 |
| ·表面工程学的定义及内涵 | 第11-12页 |
| ·表面工程技术的特点与意义 | 第12-13页 |
| ·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 | 第13-14页 |
| ·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 ·热扩渗技术 | 第16-19页 |
| ·热扩渗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6-18页 |
| ·热扩渗工艺的分类 | 第18-19页 |
| ·离子热扩渗技术及其发展 | 第19-24页 |
| ·离子热扩渗技术 | 第19-23页 |
| ·离子热扩渗的发展 | 第23-24页 |
| ·离子化学热处理的应用 | 第24-30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前景 | 第30-33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应用前景 | 第31-33页 |
| 2 离子氮碳共渗处理 | 第33-51页 |
| ·引言 | 第33-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4-37页 |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备 | 第34-35页 |
| ·试验过程 | 第35-36页 |
| ·测试设备 | 第36页 |
| ·测试过程 | 第36-37页 |
| ·试验结果 | 第37-43页 |
| ·丙烷流量对氮碳共渗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 ·氨气流量对氮碳共渗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 | 第40页 |
| ·温度对氮碳共渗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时间对氮碳共渗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结构分析 | 第42页 |
| ·硬度分布 | 第42-43页 |
| ·分析讨论 | 第43-49页 |
| ·金相组织 | 第43页 |
| ·化合物层的形成机理 | 第43-45页 |
| ·扩散过程影响因素 | 第45-47页 |
| ·各工艺参数对渗层厚度的影响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3 后续氧化处理 | 第51-61页 |
| ·引言 | 第51-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52-54页 |
| ·试验设备 | 第52页 |
|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 ·试验过程 | 第52-53页 |
| ·测试过程 | 第53-54页 |
| ·试验结果 | 第54-57页 |
| ·工作气氛的选择 | 第54-55页 |
| ·氧化时间的选择 | 第55-56页 |
| ·复合渗层组织 | 第56页 |
| ·复合渗层显微硬度 | 第56-57页 |
| ·分析讨论 | 第57-59页 |
| ·氧化膜生成原因 | 第57-58页 |
| ·氧化膜形成机理 | 第58-59页 |
| ·氢的作用 | 第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4 复合渗层耐蚀性能的研究 | 第61-67页 |
| ·引言 | 第61页 |
| ·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 ·试验设备 | 第61页 |
| ·试验材料 | 第61-62页 |
| ·试验结果 | 第62-65页 |
| ·阳极极化实验 | 第62-64页 |
| ·盐雾腐蚀试验 | 第64-65页 |
| ·分析讨论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结束语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