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皇“十万宫廷乐”的历史考略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第一章 唐武皇"十万宫廷乐"的释题及形成考 | 第8-31页 |
| ·"十万宫廷乐"的名称由来及文字记载 | 第8-9页 |
| ·"十万宫廷乐"的形成考 | 第9-20页 |
| ·"十万宫廷乐"与"十万两" | 第9-11页 |
| ·金额价值考 | 第10页 |
| ·时间、身份考 | 第10-11页 |
| ·"十万宫廷乐"与"十万宫廷乐舞" | 第11-12页 |
| ·改制雅舞考 | 第11-12页 |
| ·改制杂舞考 | 第12页 |
| ·"十万宫廷乐"与"十万管子乐" | 第12-17页 |
| ·"筚篥"用乐场合考 | 第12-14页 |
| ·"筚篥"乐器来源考 | 第14-15页 |
| ·"筚篥"乐队规模考 | 第15-17页 |
| ·"十万宫廷乐"与"十卍宫廷乐" | 第17-20页 |
| ·"卍"与"万"关系考 | 第17-19页 |
| ·宫廷音乐与佛教关系考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页 |
| ·组建"十万宫廷乐"的背景考 | 第20-25页 |
| ·历史背景考 | 第20-23页 |
| ·王者功成作乐 | 第20-21页 |
| ·歌舞之容象事 | 第21页 |
| ·帝王制礼作乐 | 第21-23页 |
| ·社会背景考 | 第23-25页 |
| ·机构基础 | 第23-24页 |
| ·音乐交流 | 第24-25页 |
| ·组建"十万宫廷乐"的条件考 | 第25-29页 |
| ·主观条件考 | 第25-27页 |
| ·崇尚礼乐体系 | 第25-26页 |
| ·歌颂政绩 | 第26页 |
| ·"以我作古"的个性 | 第26-27页 |
| ·鉴赏能力 | 第27页 |
| ·客观条件考 | 第27-29页 |
| ·历史事件与音乐创作 | 第28页 |
| ·配铸大仪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唐武皇"十万宫廷乐"的发展与衰亡考 | 第31-39页 |
| ·鼎盛发展考 | 第31-35页 |
| ·事件承接考 | 第31-34页 |
| ·音乐机构考 | 第31-32页 |
| ·新创作品考 | 第32-34页 |
| ·教习内容考 | 第34-35页 |
| ·前后两代唐教坊 | 第34页 |
| ·武则天云韶府 | 第34-35页 |
| ·渐趋衰亡考 | 第35-38页 |
| ·服务对象 | 第35-36页 |
| ·依附宗教 | 第36-37页 |
| ·乐师寖缺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唐武皇"十万宫廷乐"的现存痕迹考 | 第39-43页 |
| ·唐武皇"十万宫廷乐"的传承脉络 | 第39-40页 |
| ·"十万宫廷乐"从宫廷流入民间 | 第39页 |
| ·"十万宫廷乐"在民间传承 | 第39-40页 |
| ·乐队现状 | 第40-42页 |
| ·乐队编制 | 第40-41页 |
| ·使用乐器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 附录 | 第55-62页 |
| 致谢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