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对国内现状的研究综述 | 第10页 |
2、对国外现状的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四)、本文的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内容框架 | 第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我国高职教育及师资的定位 | 第14-19页 |
(一)、高职教育定位 | 第15-17页 |
1、培养目标定位 | 第15页 |
2、办学特色定位 | 第15-16页 |
3、教育层次定位 | 第16-17页 |
(二)、高职师资定位 | 第17-19页 |
1、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端正的工作态度 | 第17页 |
2、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 | 第17页 |
3、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了解企业及行业发展前景 | 第17-18页 |
4、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按规律施教 | 第18-19页 |
二、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19-30页 |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 第19-21页 |
1、上海部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调查 | 第19-20页 |
2、上海部分高职院校师资类型调查 | 第20-21页 |
3、上海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培训情况调查 | 第21页 |
(二)、上海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6页 |
1、师资来源比较单一 | 第21-22页 |
2、师资数量不足 | 第22-24页 |
(1)、"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 第23页 |
(2)、兼职教师数量不足 | 第23-24页 |
3、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 第24-25页 |
4、实践能力偏弱 | 第25页 |
5、教师科研能力较弱 | 第25-26页 |
(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6-30页 |
1、师资来源单一的成因分析 | 第26页 |
2、师资数量不足的成因分析 | 第26-28页 |
3、学历学位结构及职称结构不合理成因分析 | 第28-29页 |
4、实践能力偏弱及科研能力较弱的成因分析 | 第29-30页 |
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 | 第30-33页 |
(一)、建立健全的教师聘用机制 | 第30页 |
(二)、建立高标准的教师资格制度 | 第30-31页 |
(三)、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 第31-32页 |
(四)、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 第32-33页 |
四、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 第33-43页 |
(一)、对师资的聘用、引进、培养、考核等进行系统性、前瞻性、动态性思考 | 第33-34页 |
(二)、建立健全教师聘用机制,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 第34-35页 |
1、建立高职师资培养的专业性机构 | 第34页 |
2、建立高职师资培养的渐进性流程 | 第34-35页 |
(三)、借鉴先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经验,做好教师引进与管理 | 第35-37页 |
1、处理好引进人才和留住现有教师的关系 | 第35-36页 |
2、处理好引进人才与全面培养的关系 | 第36页 |
3、处理好引进人才与加强管理的关系 | 第36-37页 |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教师库 | 第37-39页 |
1、把好兼职教师的准入口径 | 第39页 |
2、确立兼职教师的工作面向 | 第39页 |
3、兼职教师的考核与待遇 | 第39页 |
(五)、从政府层面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机制 | 第39-40页 |
(六)、建立高职师资宽泛性培训渠道 | 第40-41页 |
1、资金来源:政府投入与社会赞助并重 | 第40页 |
2、培训载体: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并重 | 第40-41页 |
3、培训形式:主辅多元并存 | 第41页 |
(七)、积极开展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科研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