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的概述 | 第10-13页 |
一、工伤事故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的概念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3-16页 |
一、传统侵权法救济阶段(亦称“雇主过失责任制”阶段) | 第13-14页 |
二、劳工伤害补偿制度阶段 | 第14-15页 |
三、工伤事故社会保险阶段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工伤保险制度与民事侵权赔偿制度的区别 | 第16-26页 |
第一节 法律性质与功能目的 | 第16-17页 |
一、法律性质 | 第16页 |
二、功能与目的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责任主体与受害人的保障 | 第17-18页 |
一、责任主体的确定性 | 第17页 |
二、受害人的保障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归责原则 | 第18-20页 |
第四节 赔偿项目与数额 | 第20-24页 |
第五节 争议解决方式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工伤保险制度与民事侵权赔偿制度的联系 | 第26-33页 |
第一节 工伤保险制度与民事侵权赔偿制度的竞合 | 第26页 |
第二节 现行的四种救济模式及其评价 | 第26-33页 |
一、选择模式(非真正竞合模式) | 第26-28页 |
二、免除模式(非竞合模式) | 第28-29页 |
三、相加模式(聚合模式) | 第29-30页 |
四、补充模式 | 第30-33页 |
第四章 我国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33-44页 |
第一节 我国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33-39页 |
一、从时间角度看我国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33-35页 |
二、从法律等级角度看我国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35-39页 |
第二节 我国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39-44页 |
一、立法混乱引起的问题 | 第39页 |
二、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三、雇主责任险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四、民事侵权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我国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的完善 | 第44-51页 |
第一节 制定统一的法律标准 | 第44-46页 |
一、统一采用“补充模式” | 第44-45页 |
二、采用“补充模式”的注意事项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 | 第46-47页 |
一、完善工伤保险的立法体系 | 第46页 |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 | 第46页 |
三、加大赔偿范围,提高赔偿数额 | 第46-47页 |
四、提高社保的普及率 | 第47页 |
五、加强对不参保企业的执罚力度,打破资本与民生的博弈 | 第47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雇主责任险制度 | 第47-48页 |
一、明确我国雇主责任险在工伤事故中的角色 | 第47页 |
二、加强雇主责任保险立法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完善我国民事侵权赔偿制度 | 第48-51页 |
一、消除城乡差别 | 第48-49页 |
二、缓解“执行难”的局面 | 第49-50页 |
三、加强人权保障制度,提高精神赔偿标准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