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软土地区深基坑施工引起的变形及控制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1 绪论第13-36页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5页
   ·基坑变形研究现状第15-28页
     ·围护结构变形第15-18页
     ·坑外土体变形第18-22页
     ·坑底土体变形第22-25页
     ·基坑变形时空效应第25-28页
   ·建(构)筑物变形研究现状第28-32页
     ·建筑物容许变形第28-30页
     ·被动桩变形问题第30-32页
   ·基坑变形控制标准第32-33页
   ·研究内容及篇章结构第33-36页
2 基坑分析方法与数值模拟第36-70页
   ·引言第36页
   ·基坑分析方法与软件第36-46页
     ·极限平衡法第36-37页
     ·竖向弹性地基梁法第37-38页
     ·连续介质数值分析方法第38-43页
     ·FLAC3D 前处理程序的开发第43-46页
   ·FLAC3D 基坑数值模拟第46-68页
     ·模型尺寸与边界条件第46页
     ·初始应力条件第46-47页
     ·本构模型选用第47-50页
     ·土体强度参数与强度指标第50-52页
     ·修正剑桥模型及上海软土模型参数第52-61页
     ·基坑支护结构的模拟第61-67页
     ·模拟步骤及收敛判断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3 地下连续墙施工引起的变形第70-112页
   ·引言第70-71页
   ·地下连续墙槽壁稳定分析第71-83页
     ·槽壁稳定影响因素第71-74页
     ·槽壁失稳机理第74-79页
     ·槽壁土体应力路径第79-83页
   ·地下连续墙成槽原位试验第83-94页
     ·工程概况第83页
     ·试验方案第83-90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90-94页
   ·地下连续墙成槽数值模拟第94-110页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95-96页
     ·分析步骤第96-100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100-106页
     ·施工条件对变形的影响分析第106-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4 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及对环境的影响第112-146页
   ·引言第112页
   ·坑外地层位移计算与环境影响分区第112-117页
     ·坑外地层位移简化计算第112-116页
     ·基坑开挖环境影响分区第116-117页
   ·基坑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第117-126页
     ·不均匀沉降区内建筑物分析模型第118-119页
     ·差异沉降作用下等代荷载法深梁模型第119-126页
   ·基坑开挖对高架桥梁桩基的影响第126-133页
     ·高架桥梁桩基影响类型的判断第127-128页
     ·基坑开挖对不同类型桩基位移的影响第128-133页
   ·建(构)筑物容许变形及变形控制标准第133-143页
     ·建筑物破坏等级与变形控制标准第133-138页
     ·桥梁基础变形控制标准第138-143页
   ·本章小结第143-146页
5 深基坑变形全过程综合控制第146-169页
   ·引言第146页
   ·基坑变形控制流程第146-153页
   ·基坑变形源头控制第153-164页
     ·围护结构施工变形控制第153页
     ·基坑支护结构方案优化第153-157页
     ·坑内被动区地基加固第157-164页
     ·被动区压力注浆第164页
   ·基坑变形路径隔断第164-166页
     ·坑外地基加固第165页
     ·坑外隔离桩墙第165-166页
   ·对象保护与加固第166-167页
   ·本章小结第167-169页
6 工程应用实例分析第169-204页
   ·引言第169-170页
   ·工程简介第170-174页
     ·工程概况第170-172页
     ·地质条件第172-173页
     ·高架桩基影响类型判断第173-174页
   ·基坑施工数值分析第174-189页
     ·围护方案对比分析第174-178页
     ·基坑开挖数值分析第178-189页
   ·基坑变形控制措施第189-192页
     ·围护结构施工调整第189-190页
     ·支撑体系调整第190-191页
     ·坑内加固与局部逆作第191-192页
     ·混凝土实体填充第192页
   ·基坑开挖实测分析第192-202页
     ·监测方案与测点布置第192-194页
     ·实测结果分析第194-202页
   ·本章小结第202-204页
7 总结与展望第204-208页
   ·全文工作总结第204-206页
   ·研究创新性总结第206-207页
   ·研究展望第207-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21页
附录第221-223页
致谢第223-224页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发明专利第224-225页

论文共2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EMS加工工艺的复杂结构微通道散热器研究
下一篇:前后双离合器式并联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