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目录 | 第14-21页 |
图目录 | 第21-24页 |
表目录 | 第24-27页 |
缩略词表 | 第27-2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9-39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29-30页 |
·油菜生命信息体系架构 | 第30-31页 |
·植物生命信息检测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7页 |
·植物养分信息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植物生理信息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植物生态信息及三维形态虚拟模拟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9-57页 |
·试验材料 | 第39-41页 |
·试验品种的选择 | 第39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9-41页 |
·光谱分析技术和数据采集仪器 | 第41-45页 |
·光谱分析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光谱和多光谱数据采集仪器 | 第42-45页 |
·化学值测量方法 | 第45-47页 |
·叶片SPAD值测量方法 | 第45页 |
·乙酰乳酸合成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45-46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 第46页 |
·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 | 第47-50页 |
·平滑处理 | 第47页 |
·变量标准化 | 第47-48页 |
·多元散射校正 | 第48页 |
·一阶和二阶求导处理 | 第48-49页 |
·去趋势处理 | 第49页 |
·直接正交信号校正 | 第49-50页 |
·特征波长提取方法 | 第50-52页 |
·连续投影算法 | 第50-51页 |
·回归系数法 | 第51页 |
·载荷系数法 | 第51页 |
·独立组分分析法 | 第51-52页 |
·化学计量学建模方法 | 第52-55页 |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 第52-53页 |
·偏最小二乘法 | 第53页 |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53-55页 |
·定量和定性模型评价标准 | 第55-56页 |
·定量模型评价标准 | 第55-56页 |
·定性模型评价标准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油菜叶片和冠层SPAD值检测研究 | 第57-86页 |
·引言 | 第57页 |
·油菜栽培试验 | 第57-58页 |
·油菜苗期叶片SPAD值检测研究 | 第58-65页 |
·油菜苗期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 第58-59页 |
·油菜苗期叶片光谱特性及SPAD值统计分析 | 第59-61页 |
·油菜苗期PLS模型比较 | 第61-63页 |
·油菜苗期叶片特征波长的提取 | 第63页 |
·油菜苗期SPA-MLR、SPA-PLS和SPA-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油菜花期叶片SPAD值检测研究 | 第65-71页 |
·油菜花期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 第65-66页 |
·油菜花期叶片光谱特性及SPAD值统计分析 | 第66页 |
·油菜花期PLS模型比较 | 第66-68页 |
·油菜花期特征波长的提取 | 第68-69页 |
·油菜花期SPA-MLR、SPA-PLS和SPA-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69-71页 |
·油菜角果期叶片SPAD值检测研究 | 第71-76页 |
·油菜角果期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 第71页 |
·油菜角果期叶片光谱特性及SPAD值统计分析 | 第71-72页 |
·油菜角果期PLS模型比较 | 第72页 |
·油菜角果期特征波长的提取 | 第72-75页 |
·油菜角果期SPA-MLR、SPA-PLS和SPA-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75-76页 |
·油菜苗-花-角果生命期叶片SPAD值检测研究 | 第76-81页 |
·油菜苗-花-角果生命期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 第76-77页 |
·油菜苗-花-角果生命期叶片光谱特性及SPAD值统计分析 | 第77页 |
·油菜苗-花-角果生命期PLS模型比较 | 第77-79页 |
·油菜苗-花-角果生命期特征波长的提取 | 第79-80页 |
·油菜全生长期SPA-MLR、SPA-PLS和SPA-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80-81页 |
·油菜苗-花-角果生命期冠层SPAD值检测的探索研究 | 第81-84页 |
·油菜苗-花-角果生命期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 第81-82页 |
·油菜苗-花-角果生命期冠层光谱特性及SPAD值统计分析 | 第82页 |
·油菜苗-花-角果生命期冠层SPAD值检测模型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除草剂胁迫下油菜叶片乙酰乳酸合成酶活力光谱检测研究 | 第86-116页 |
·引言 | 第86-87页 |
·油菜鲜叶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 第87-88页 |
·油菜鲜叶样本制备 | 第87页 |
·油菜鲜叶光谱数据采集 | 第87-88页 |
·油菜鲜叶乙酰乳酸合成酶活力测定 | 第88-89页 |
·油菜鲜叶乙酰乳酸合成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88页 |
·油菜鲜叶样本集的划分 | 第88-89页 |
·油菜鲜叶样本乙酰乳酸合成酶活力统计分析 | 第89页 |
·基于可见光谱的油菜鲜叶乙酰乳酸合成酶活力检测研究 | 第89-94页 |
·油菜鲜叶ALS检测的可见光谱PLS模型 | 第89-92页 |
·油菜鲜叶ALS检测的可见光谱特征波长提取 | 第92页 |
·可见光谱SPA-MLR、SPA-PLS和SPA-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92-94页 |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油菜鲜叶乙酰乳酸合成酶活力检测研究 | 第94-98页 |
·油菜鲜叶ALS检测的近红外光谱PLS模型 | 第94-96页 |
·油菜鲜叶ALS检测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提取 | 第96-97页 |
·近红外光谱SPA-MLR、SPA-PLS和SPA-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97-98页 |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油菜鲜叶乙酰乳酸合成酶活力检测研究 | 第98-103页 |
·油菜鲜叶ALS检测的可见/近红外光谱PLS模型 | 第98-101页 |
·油菜鲜叶ALS检测的可见/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提取 | 第101页 |
·可见/近红外光谱SPA-MLR、SPA-PLS和SPA-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101-103页 |
·基于油菜干叶近红外光谱信息的乙酰乳酸合成酶活力检测研究 | 第103-114页 |
·油菜叶片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 第103-104页 |
·油菜叶片ALS测定及统计分析 | 第104页 |
·基于油菜干叶光谱信息进行ALS检测的PLS模型 | 第104-107页 |
·油菜叶片ALS检测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提取 | 第107-108页 |
·近红外光谱SPA-MLR、SPA-PLS和SPA-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108-110页 |
·基于回归系数RC的特征波长提取准则 | 第110-111页 |
·基于回归系数RC的建模分析 | 第111-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 除草剂胁迫下油菜叶片蛋白质含量光谱检测研究 | 第116-157页 |
·引言 | 第116页 |
·油菜鲜叶样本制备 | 第116-117页 |
·油菜鲜叶样本制备 | 第116-117页 |
·油菜鲜叶光谱数据采集 | 第117页 |
·油菜鲜叶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117-118页 |
·油菜鲜叶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 第117-118页 |
·油菜鲜叶样本集的划分 | 第118页 |
·油菜鲜叶蛋白质含量统计分析 | 第118页 |
·基于可见光谱的油菜鲜叶蛋白质含量检测研究 | 第118-127页 |
·油菜鲜叶蛋白质含量检测的可见光谱PLS模型 | 第118-123页 |
·油菜鲜叶蛋白质含量检测的可见光谱特征波长提取 | 第123-124页 |
·基于SPA的可见光谱MLR、PLS和LS-SVM模型 | 第124-127页 |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油菜鲜叶蛋白质含量检测研究 | 第127-136页 |
·油菜鲜叶蛋白质含量检测的近红外光谱PLS模型 | 第127-132页 |
·油菜鲜叶蛋白质含量检测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提取 | 第132-133页 |
·基于SPA的近红外光谱MLR、PLS和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133-136页 |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油菜鲜叶蛋白质含量检测研究 | 第136-144页 |
·油菜鲜叶蛋白质含量检测的可见/近红外光谱PLS模型 | 第136-140页 |
·油菜鲜叶蛋白质含量检测的可见/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提取 | 第140-141页 |
·基于SPA的可见/近红外光谱MLR、PLS和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141-144页 |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油菜干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检测研究 | 第144-155页 |
·油菜叶片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 第145页 |
·油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及统计分析 | 第145-146页 |
·基于油菜干叶光谱信息进行可溶性蛋白含量检测的PLS模型 | 第146-149页 |
·油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检测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提取 | 第149页 |
·SPA-MLR、SPA-PLS和SPA-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149-151页 |
·不同特征波长提取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151-153页 |
·基于SPA、RC、x-LW和ICA提取特征波长的建模分析 | 第153-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5-157页 |
第六章 除草剂胁迫下油菜叶片氨基酸含量光谱检测研究 | 第157-193页 |
·引言 | 第157页 |
·油菜叶片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 第157-158页 |
·油菜叶片样本制备 | 第157页 |
·油菜叶片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 | 第157-158页 |
·油菜叶片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158-159页 |
·油菜叶片样本预处理 | 第158页 |
·油菜叶片样本氨基酸测试分析 | 第158页 |
·油菜叶片样本集的划分 | 第158-159页 |
·油菜叶片氨基酸含量统计分析 | 第159页 |
·除草剂胁迫下油菜叶片17种氨基酸含量光谱检测研究 | 第159-182页 |
·油菜叶片氨基酸含量检测的PLS模型 | 第159-172页 |
·油菜叶片氨基酸含量检测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提取 | 第172-175页 |
·基于SPA的近红外光谱MLR、PLS和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175-182页 |
·除草剂胁迫下油菜叶片总氨基酸含量光谱检测研究 | 第182-191页 |
·除草剂影响氨基酸含量的机理分析和PLS预测模型 | 第182-186页 |
·油菜叶片总氨基酸含量检测的近红外特征波长提取 | 第186-187页 |
·SPA-MLR、SPA-PLS和SPA-LS-SVM模型的建立 | 第187-189页 |
·DOSC和SPA处理次序对模型预测性能的影响 | 第189-190页 |
·油菜叶片TAA预测的直接方程模型 | 第190-191页 |
·本章小结 | 第191-193页 |
第七章 油菜叶片菌核病光谱和多光谱诊断研究 | 第193-208页 |
·引言 | 第193页 |
·油菜叶片菌核病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 第193-194页 |
·油菜叶片菌核病样本制备 | 第193-194页 |
·油菜叶片菌核病样本光谱采集 | 第194页 |
·油菜叶片菌核病光谱诊断研究 | 第194-198页 |
·油菜样本的光谱特性 | 第194页 |
·PLS判别模型的建立 | 第194-196页 |
·基于组合模拟波段的判别模型 | 第196-198页 |
·油菜叶片菌核病多光谱图像诊断研究 | 第198-206页 |
·试验材料 | 第198页 |
·试验设备 | 第198-199页 |
·基于叶片多光谱反射特性的菌核病诊断模型 | 第199-203页 |
·基于叶片纹理特征的菌核病诊断模型 | 第203-206页 |
·油菜菌核病早期诊断识别系统 | 第206页 |
·本章小结 | 第206-20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8-21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08-21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10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210-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3页 |
附录 | 第223-232页 |
作者简介 | 第232-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