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20页 |
·研究问题的界定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40页 |
·基本概念及相关界定 | 第20-25页 |
·家族企业 | 第20-22页 |
·代际传承 | 第22-23页 |
·“富二代” | 第23-25页 |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5-34页 |
·研究现状 | 第25页 |
·关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理论模型 | 第25-29页 |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研究综述 | 第29-32页 |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的前沿动态 | 第32-34页 |
·影响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主要因素述评 | 第34-36页 |
·代际传承问题的研究热点——“富二代”问题 | 第36-38页 |
·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第38-40页 |
3 代际传承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0-58页 |
·研究构思 | 第40-42页 |
·家族企业成功代际传承的判定 | 第40页 |
·代际传承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角度及观测项目 | 第40-42页 |
·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42页 |
·调研情况及说明 | 第42-45页 |
·调研对象 | 第42页 |
·问卷的设计 | 第42-45页 |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45页 |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45-57页 |
·样本基本特征的分布情况 | 第46-52页 |
·家族企业成功代际传承 | 第52-54页 |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7页 |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4 典型家族企业实地访谈 | 第58-69页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第58-61页 |
·访谈对象 | 第58-59页 |
·企业简介 | 第59页 |
·关于代际传承的主要观点 | 第59-60页 |
·借鉴重点——基于“在任者”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60-61页 |
·义乌航艇集团 | 第61-62页 |
·访谈对象 | 第61页 |
·企业简介 | 第61页 |
·关于代际传承的主要观点 | 第61-62页 |
·借鉴重点——基于“接班人”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62页 |
·南通华美集团 | 第62-64页 |
·访谈对象 | 第62-63页 |
·企业简介 | 第63页 |
·关于代际传承的主要观点 | 第63页 |
·借鉴重点——基于“企业内部”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江苏金太阳集团 | 第64-66页 |
·访谈对象 | 第64页 |
·企业简介 | 第64-65页 |
·关于代际传承的主要观点 | 第65页 |
·借鉴重点——基于“外部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65-66页 |
·简要评述 | 第66-69页 |
·“企业家心理秤”——潜在的隐性因素 | 第66-67页 |
·影响因素的地域差异不大 | 第67-69页 |
5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9-81页 |
·培养“富二代”成才接班需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 | 第69-75页 |
·接班人要重点接受做人教育,完善人格的建塑 | 第69-70页 |
·接班人要“富品德”需受教于中国传统美德和文化 | 第70-71页 |
·接班人要在轮换的教育方式中感受人生百态 | 第71-72页 |
·实战训练接班人的管理能力,选择适合的培养方式 | 第72页 |
·重视企业家默会知识的传播和接班人的企业认同感培养 | 第72-73页 |
·企业家培养“富二代”接班的理论模型 | 第73-75页 |
·未雨绸缪,制定明确的“3W-H”传承计划 | 第75-76页 |
·把控好代际传承过程中的两把刷子:“抓”与“放” | 第76-77页 |
·传承并重塑企业文化——延续家业灵魂、稳定人心、振奋团队 | 第77-78页 |
·预置解决传承矛盾的协调机制,严格区分制度规则与家族亲情 | 第78-79页 |
·发挥联动机制,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构建二代培养工程的平台 | 第79-81页 |
6 本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研究局限 | 第82页 |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Ⅰ 访谈调研的家族企业名录(节选) | 第88-90页 |
附录Ⅱ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