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第一章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1 症状识别 | 第12-14页 |
| 2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 3 入侵途径 | 第15页 |
| 4 生活史 | 第15页 |
| 5 防治措施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及调节机制 | 第16-23页 |
| 1 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 | 第16-18页 |
| 2 调控机制 | 第18-23页 |
| ·群体感应与细菌毒力因子 | 第18页 |
| ·群体感应与生物膜 | 第18-19页 |
| ·群体感应与抗生素的产生 | 第19-20页 |
| ·群体感应与寄主 | 第20页 |
| ·群体感应系统的干扰 | 第20-21页 |
| ·环境对信号分子产生的影响 | 第21-23页 |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23-74页 |
| 第一章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突变体文库的构建及致病性丧失突变体的筛选 | 第24-46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5-36页 |
| ·材料 | 第25-28页 |
| ·菌株、质粒 | 第25-26页 |
| ·引物 | 第26页 |
| ·酶、抗生素和主要仪器 | 第26页 |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 ·菌株的活化、培养及保存 | 第27-28页 |
| ·方法 | 第28-36页 |
| ·基因组DNA小量的提取 | 第28页 |
| ·PCR扩增及产物回收 | 第28-29页 |
| ·pMD19-T(simple)载体的连接 | 第29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Samebrook and Russell,2001) | 第29-30页 |
| ·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30-31页 |
| ·酶切验证 | 第31页 |
| ·xjL12转座子随机插入文库的构建 | 第31-32页 |
| ·致病性发生变化的突变株中转座子插入位点的鉴定--Subclone(亚克隆)技术 | 第32-34页 |
|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页 |
| ·araC基因克隆 | 第34-36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36-43页 |
| ·Tn5突变株的验证 | 第36-37页 |
| ·突变体的筛选 | 第37页 |
| ·致病性发生变化的突变株中转座子插入位点的鉴定 | 第37-39页 |
| ·突变株总DNA的酶切结果 | 第37-39页 |
| ·突变体中Tn5转座子插入位点 | 第39页 |
| ·插入突变体的构建分析 | 第39-43页 |
| ·araC基因的克隆 | 第39-40页 |
| ·自杀重组载体分析 | 第40-41页 |
| ·突变体的构建分析 | 第41-42页 |
| ·△araC的PCR验证 | 第42-43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43页 |
| 3 讨论 | 第43-46页 |
| 第二章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luxR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46-74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62页 |
| ·材料 | 第47-51页 |
| ·菌株、质粒 | 第47-48页 |
| ·引物 | 第48-50页 |
| ·酶、抗生素和主要仪器 | 第50页 |
| ·培养基 | 第50-51页 |
| ·菌株的活化、培养及保存 | 第51页 |
| ·方法 | 第51-62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1页 |
| ·PCR扩增及产物回收 | 第51页 |
| ·pMD19-T(simple)载体的连接 | 第51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Samebrook and Russell,2001) | 第51-52页 |
| ·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52页 |
| ·酶切验证 | 第52页 |
| ·序列测定 | 第52-53页 |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3页 |
| ·突变株的构建 | 第53-54页 |
| ·突变株的验证 | 第54-57页 |
| ·△luxR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57页 |
| ·△luxR的AHLs检测 | 第57-58页 |
| ·△luxR的生物活性剂检测 | 第58页 |
| ·△luxR对抗生素耐受水平分析 | 第58页 |
| ·群体浮游现象分析 | 第58-59页 |
| ·RT-PCR检测luxI基因的表达量 | 第59-62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62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62-72页 |
| ·生物信息学分结果 | 第62页 |
| ·luxR基因、acP基因和acD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62-64页 |
| ·插入突变体的构建分析 | 第64-65页 |
| ·自杀重组载体分析 | 第64-65页 |
| ·突变体的构建分析 | 第65页 |
| ·突变体的验证 | 第65-67页 |
| ·PCR验证 | 第65-66页 |
| ·测序验证 | 第66页 |
| ·Southern杂交验证 | 第66-67页 |
| ·补株的构建及验证 | 第67-68页 |
| ·菌株中AHL检测分析 | 第68-69页 |
| ·△luxR的生物活性剂检测实验结果 | 第69-70页 |
| ·△luxR的抗生素耐受水平试验 | 第70-71页 |
| ·群体浮游现象实验结果 | 第71页 |
| ·RT-PCR检测luxI基因的表达量 | 第71-72页 |
| ·致病性测定结果分析 | 第72页 |
| 3 讨论 | 第72-74页 |
| 附录 | 第74-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