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7-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自然之道与哲学 | 第8-13页 |
三、从修德到审美,从哲学到美学 | 第13-16页 |
四、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6-21页 |
第一章 自然之道与审美主客体 | 第21-53页 |
第一节 从道德主体到审美主体 | 第21-45页 |
一、道德主体的"体道"、"游心" | 第22-31页 |
二、审美主体的"观物"、"感物" | 第31-37页 |
三、"以物观物":"传神写照"在后世的美学转化 | 第37-45页 |
第二节 从道德对象到审美对象 | 第45-53页 |
一、"道无所不在":庄子哲学的道德修养对象 | 第45-47页 |
二、"山水是道"和"以玄对山水":道德对象向审美对象的初步转化 | 第47-50页 |
三、"山水以形媚道":道德对象向审美对象的进一步转化 | 第50-53页 |
第二章 自然之道与审美体验 | 第53-72页 |
第一节 从道德修养到审美体验 | 第53-63页 |
一、庄子哲学的道德修养态度:"心斋"、"坐忘" | 第53-59页 |
二、"心斋"、"坐忘"的美学转化:澄怀味象 | 第59-63页 |
第二节 从道德实践到审美创造 | 第63-72页 |
一、"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哲学的道德实践观 | 第63-69页 |
二、"以形写神":道德实践转化为艺术创造 | 第69-72页 |
第三章 自然之道与意象和意境 | 第72-89页 |
第一节 从道德之"象罔"到审美意象 | 第72-82页 |
一、"得意忘言"和"得意忘象" | 第72-76页 |
二、"意象俱足":从"象罔"说到明确的"意象"说 | 第76-82页 |
第二节 从道德境界到审美意境 | 第82-89页 |
一、庄子的"物化"、"丧我":与物同化、与物同一 | 第82-84页 |
二、"境生象外":"物化说"的美学转换 | 第84-86页 |
三、"无我之境":"物化说"的进一步美学换转 | 第86-89页 |
第四章 自然之道与艺术技巧 | 第89-99页 |
第一节 从修道之技到创作之法 | 第89-93页 |
一、"道进乎技" | 第89-90页 |
二、"胸无成竹" | 第90-93页 |
第二节 从道德修养的"神游"到艺术创造的"至法" | 第93-99页 |
一、"以神遇不以目视" | 第93-94页 |
二、"神与物游" | 第94-96页 |
三、"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 第96-99页 |
第五章 自然之道与艺术风格 | 第99-109页 |
第一节 从道德理想到艺术风格 | 第99-105页 |
一、"法天贵真":庄子的道德理想 | 第99-100页 |
二、"任自然" | 第100-102页 |
三、"出水芙蓉" | 第102-105页 |
第二节 从社会理想到性灵思想 | 第105-109页 |
一、庄子的"至德之世" | 第105-107页 |
二、"独抒性灵" | 第107-109页 |
结语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后记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