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大众文化与道德教育概述 | 第13-20页 |
(一) 文化的含义及其分类 | 第13-15页 |
(二) 大众文化概念及其特征 | 第15-17页 |
(三) 道德的含义、本质和特点 | 第17-19页 |
(四) 道德教育及其构成环节 | 第19-20页 |
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20-24页 |
(一)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 第20-21页 |
1.大众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 第20页 |
2.大众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 | 第20-21页 |
(二)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 第21-24页 |
1.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 第22-23页 |
2.大众文化对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三、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 | 第24-30页 |
(一)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的挑战 | 第24-25页 |
1.大众文化的多元性挑战着传统道德教育目标的单一性 | 第24-25页 |
2.大众文化的现实性挑战着道德教育目标的远大性 | 第25页 |
(二)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理念的挑战 | 第25-27页 |
1.大众文化的世俗性解构着学校道德教育的超越性 | 第26页 |
2.大众文化不断解构着道德教育的“价值体认” | 第26-27页 |
(三)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挑战 | 第27-28页 |
1.大众文化消解着道德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第27-28页 |
2.大众传媒消解着道德教育内容的滞后性 | 第28页 |
(四)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手段的挑战 | 第28-30页 |
1.大众文化的感性消解着道德教育的理性 | 第28-29页 |
2.电子媒介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手段的冲击 | 第29-30页 |
四、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 | 第30-34页 |
(一) 坚持多元价值观念整合的原则 | 第30-31页 |
(二) 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 第31-32页 |
(三) 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原则 | 第32-34页 |
五、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 第34-45页 |
(一)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开放民主的道德教育理念 | 第34-36页 |
1.高校道德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 第34-35页 |
2.树立开放民主的道德教育理念 | 第35-36页 |
(二) 改进德育形式,有效利用大众文化之长增强德育实效性 | 第36-38页 |
1.通过大众文化增强道德教育的通俗性和可接受性 | 第36-37页 |
2.通过大众文化增强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 第37-38页 |
(三) 充实德育内容,积极应对大众文化对德育提出的新课题 | 第38-42页 |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把握 | 第38-39页 |
2.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 第39-41页 |
3.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生活实践,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 第41-42页 |
4.开设艺术欣赏课,培养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 第42页 |
(四) 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净化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42-45页 |
1.用先进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 第43页 |
2.注重校园精神的提升,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