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 第12-18页 |
(一) 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 第12-13页 |
1. 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及社会对《劳动法》的“漠视”影响大学生就业 | 第12页 |
2. 国家鼓励创业政策略显不足 | 第12-13页 |
3. 现有的职业文化影响大学生就业 | 第13页 |
(二) 宏观上就业岗位总量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 第13-14页 |
(三)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 第14-16页 |
1.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局限性 | 第14页 |
2. 学校教育和用人需求错位 | 第14-15页 |
3. 有些高校专业招生存在盲目性 | 第15页 |
4. 高校内涵建设不能紧跟扩招的步伐,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 第15-16页 |
(四) 大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就业难 | 第16-18页 |
1. 择业理想与实际有偏差 | 第16页 |
2. 职业能力较低 | 第16-18页 |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消极影响 | 第18-22页 |
(一) 大学生就业难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 第18-19页 |
1. 大学生就业难容易导致毕业生心态不和谐,从而影响校园和谐 | 第18页 |
2. 大学生就业难会导致极少数毕业生对社会不满,影响社会和谐 | 第18-19页 |
3. 就业难将会影响家庭和谐 | 第19页 |
(二) 大学生就业难会影响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 第19-20页 |
(三) 大学生就业难不利于大学生正常人格的培养 | 第20-22页 |
1. 就业难使部分大学生理想淡薄,功利主义色彩较重 | 第20页 |
2. 就业难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衡 | 第20-21页 |
3. 就业难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 第21-22页 |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 第22-34页 |
(一) 完善大学生就业长效服务机制 | 第22-24页 |
1. 政府、社会要进一步为毕业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 | 第22-23页 |
2. 学校要进一步面向市场为毕业生搭建服务平台 | 第23-24页 |
(二) 以市场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 第24-27页 |
1. 高校要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凝练专业优势特色 | 第24-26页 |
2. 探索适合学校自身的校企合作之路 | 第26-27页 |
(三) 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 第27-31页 |
1. 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 | 第27页 |
2. 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进取,提升综合素养 | 第27-28页 |
3. 引导大学生在压力面前学会放松心情,自我调适 | 第28-29页 |
4.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 第29-31页 |
(四) 营造较为公平、宽松的就业环境 | 第31-34页 |
1.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 第31-32页 |
2. 关注、保护就业弱势毕业生 | 第32页 |
3. 促进就业市场向规范化发展 | 第32-33页 |
4. 加强公众舆论监督,实施“阳光工程”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后记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