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和背景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思路和结构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权利冲突 | 第19-54页 |
第一节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思路总结 | 第22-25页 |
·简短的评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产权理论 | 第26-40页 |
·产权的含义 | 第26-30页 |
·产权要素与产权结构 | 第30-34页 |
·产权残缺、产权弱化和虚化、产权缺位 | 第34-40页 |
第三节 国家权力与产权 | 第40-43页 |
·国家权力与产权 | 第40-41页 |
·国家权力的制衡机制 | 第41-43页 |
第四节 我国农地的多元产权主体 | 第43-49页 |
·多元产权主体的制度界定 | 第44-46页 |
·多元产权主体实际拥有的土地权利 | 第46-49页 |
第五节 产权冲突与制度变迁 | 第49-54页 |
·产权冲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 | 第49-51页 |
·我国农地产权主体之间的权利冲突 | 第51-54页 |
第三章 国家在农地上的权利 | 第54-67页 |
第一节 国家管理权在农地产权中的扩张 | 第54-55页 |
·国家管理权的实施和运行 | 第54页 |
·国家管理权在农地产权中的扩张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国家土地利用规划与农地产权的残缺 | 第55-58页 |
·国家土地用途管制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55-56页 |
·国家土地管制和利用规划导致的产权残缺 | 第56-57页 |
·以耕地保护的成本—收益矛盾为例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国家征地制度中的法律冲突及其对农地转让权的限制 | 第58-65页 |
·法律规定之间的制度冲突 | 第59-60页 |
·国家征地制度中的两个矛盾 | 第60-62页 |
·征地制度中国家与集体、农户的权利冲突 | 第62-64页 |
·国家征地制度的本质和目的 | 第64-65页 |
第四节 基于地方政府的间接控制 | 第65-67页 |
第四章 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农民集体 | 第67-88页 |
第一节 现实经济中的集体:范围和类型 | 第67-73页 |
·农民集体的概念 | 第67-68页 |
·农民集体的范围 | 第68-69页 |
·农民集体的类型和形式 | 第69-73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民集体产生的历史渊源 | 第73-74页 |
第三节 建国后农民集体对传统基层组织的替代 | 第74-84页 |
·国家对农村集体产权的塑造 | 第75-79页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农民集体的地位和职能 | 第79-81页 |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以及集体对土地行政调整的必要性 | 第81-84页 |
第四节 现行集体产权结构及其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 第84-88页 |
·现行集体所有权的权能和性质 | 第84-85页 |
·集体产权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 第85-88页 |
第五章 集体产权的执行主体及其拥有的权利 | 第88-99页 |
第一节 集体产权执行主体界定 | 第88页 |
第二节 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 | 第88-90页 |
·改革开放之前集体经济组织的名称和形式 | 第89页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 | 第89-90页 |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的权利及其行为特征 | 第90-99页 |
·农村土地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村委会及其权利 | 第91-94页 |
·村委会风险偏好的机会主义动机 | 第94-95页 |
·借土地行政性调整之机谋取私利的动机 | 第95页 |
·村委会的农地非农化倾向 | 第95-96页 |
·一个有关村委会的案例 | 第96-99页 |
第六章 作为农地产权主体的个体农户 | 第99-115页 |
第一节 农户作为农地产权主体的必要性 | 第99-103页 |
·农户产权主体地位的确定 | 第99-100页 |
·农业生产家庭经营的适应性 | 第100-102页 |
·家庭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不矛盾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兼业性劳动力转移:农户家庭经营的新特点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实需要与困难 | 第105-109页 |
·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实需要 | 第105-106页 |
·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 第106-109页 |
第四节 个体农户产权的弱势与组织能力的缺失 | 第109-115页 |
·农户个体身份与集体成员身份的二重规定性 | 第109-110页 |
·国家权力扩张与个体农户权利的削弱 | 第110-113页 |
·农民的弱势处境与组织能力的缺失 | 第113-115页 |
第七章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性质和改革的思路 | 第115-130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矛盾和性质 | 第115-118页 |
第二节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试验:一个案例 | 第118-124页 |
·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概况 | 第118-119页 |
·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的运行机制 | 第119-122页 |
·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2-124页 |
第三节 改革的原则思路和政策建议 | 第124-130页 |
·改革的原则思路 | 第124-126页 |
·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126-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8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