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后工业经济与经济虚拟化研究--以美国为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35页
 第一节 序言第14-22页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第14-17页
     ·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与主流经济理论第17-22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32页
     ·关于后工业经济的研究第22-27页
     ·关于虚拟经济本质及经济虚拟化的研究第27-32页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32-33页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33-35页
第二章 后工业经济概述第35-56页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第35-38页
 第二节 后工业经济的性质第38-43页
     ·后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经济第38-41页
     ·后工业经济的出现第41-42页
     ·后工业经济的本质第42-43页
 第三节 后工业经济与去工业化第43-56页
     ·发达经济体去工业化的表现第44-46页
     ·去工业化的起因第46-50页
     ·有关去工业化的争论第50-54页
     ·对去工业化的再认识第54-56页
第三章 后工业经济的典型特征——经济虚拟化第56-90页
 第一节 后工业经济与经济虚拟化第56-62页
     ·经济虚拟化概述第56-59页
     ·后工业经济与经济虚拟化的关系第59-62页
 第二节 经济虚拟化的表现第62-80页
     ·社会及家庭财富构成第63-72页
     ·企业利润来源构成变化第72-77页
     ·全球经常项目贸易与资本项目贸易的不平衡发展第77-80页
 第三节 经济虚拟化与"新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第80-90页
     ·传统的国际分工体系第80-84页
     ·新时期的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第84-87页
     ·当代"新国际分工体系"的本质第87-90页
第四章 经济虚拟化——过程、机制及其影响第90-118页
 第一节 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货币演变概述第90-95页
     ·物物交易第90-91页
     ·商品形式的一般等价物第91-92页
     ·信用货币第92-94页
     ·法币第94-95页
 第二节 经济虚拟化的动力及机制第95-101页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认识第95-96页
     ·经济虚拟化的动力第96-98页
     ·经济虚拟化的机制—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第98-101页
 第三节 经济虚拟化的影响第101-110页
     ·资本化定价和杠杆化的泛化第101-104页
     ·虚拟经济介稳性与金融危机第104-107页
     ·经济虚拟化与流动性储备池第107-110页
 第四节 经济虚拟化与泡沫经济第110-118页
     ·泡沫经济第110-113页
     ·经济虚拟化与泡沫经济第113-118页
第五章 后工业经济与宏观经济政策第118-148页
 第一节 凯恩斯经济学对市场机制的认识第118-123页
     ·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第119-122页
     ·新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第122-123页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市场机制的认识第123-126页
     ·古典经济学概述第123-124页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及其发展第124-126页
 第三节 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宏观经济政策第126-130页
     ·不完全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第127页
     ·二战以来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第127-130页
 第四节 经济虚拟化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基于IS-LM模型的解释第130-134页
     ·模型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第130-132页
     ·政策含义第132-134页
 第五节 利息率调节在后工业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第134-144页
     ·资产证券化、杠杆化与利率第134-139页
     ·经济虚拟化下的流动性陷阱第139-144页
 第六节 经济虚拟化与金融监管第144-148页
     ·虚拟经济稳定是整个经济稳定的核心第144-146页
     ·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监管第146-148页
第六章 美国后工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展望第148-164页
 第一节 美国经济增长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机制第149-154页
     ·内部动力第149-152页
     ·外部机制第152-154页
 第二节 金融危机—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危机的新形式第154-160页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第155-157页
     ·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传染第157-160页
 第三节 后工业经济—未来及展望第160-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71-172页
致谢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并购中的知识转移与知识整合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