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1 传统村落保护的迫切需求 | 第16-17页 |
1.1.2 历史文化价值的日益凸显 | 第17页 |
1.1.3 相关研究的亟待完善 | 第17页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诠释 | 第17-19页 |
1.2.1 传统村落 | 第17-18页 |
1.2.2 村落外部空间 | 第18-19页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7-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查济村外部空间的形成及生长 | 第30-46页 |
2.1 查济村概况 | 第30-3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30页 |
2.1.2 历史沿革 | 第30-31页 |
2.1.3 自然气候 | 第31-32页 |
2.2 查济村外部空间生成环境 | 第32-36页 |
2.2.1 自然因素对查济村外部空间形成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2 社会文化对查济村外部空间形态形成的影响 | 第33-36页 |
2.3 查济村平面布局形态 | 第36-37页 |
2.4 查济村物质空间生长更替 | 第37-42页 |
2.4.1 村落定居阶段 | 第38页 |
2.4.2 村落发展阶段 | 第38-39页 |
2.4.3 村落鼎盛阶段 | 第39-40页 |
2.4.4 村落衰落阶段 | 第40-41页 |
2.4.5 村落再发展阶段 | 第41-42页 |
2.5 查济村外部空间整体形态特征 | 第42-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查济村落外部物质空间解析 | 第46-69页 |
3.1 查济村外部空间环境整体概况 | 第46-48页 |
3.2 传统聚落查济村外部空间构成要素 | 第48-63页 |
3.2.1 线性空间 | 第48-52页 |
3.2.2 面状空间 | 第52-57页 |
3.2.3 点状空间 | 第57-63页 |
3.3 外部空间界面 | 第63-66页 |
3.3.1 侧界面 | 第63-64页 |
3.3.2 底界面 | 第64-65页 |
3.3.3 外轮廓线 | 第65-66页 |
3.4 外部空间的“中心”和序列 | 第66-68页 |
3.4.1 外部空间的“中心” | 第66-67页 |
3.4.2 外部空间的序列 | 第67-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查济村外部空间行为活动解析 | 第69-85页 |
4.1 外部空间与交往活动 | 第69-72页 |
4.1.1 查济村外部空间活动总体分布 | 第69-70页 |
4.1.2 查济村外部空间活动类型 | 第70-72页 |
4.2 不同类型活动与空间 | 第72-75页 |
4.2.1 必要性活动与空间 | 第72-73页 |
4.2.2 自发性活动与空间 | 第73-74页 |
4.2.3 社会性活动与空间 | 第74-75页 |
4.3 不同年龄主体活动与空间 | 第75-77页 |
4.4 不同人群行为活动与空间 | 第77-83页 |
4.5 查济村外部空间活动评价 | 第83-84页 |
4.6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查济村外部空间句法量化解析 | 第85-100页 |
5.1 定量分析基础 | 第85-88页 |
5.1.1 空间句法理论基础 | 第85-86页 |
5.1.2 空间句法构形方法解析 | 第86-87页 |
5.1.3 空间句法参数解读 | 第87-88页 |
5.2 量化模型建立 | 第88-90页 |
5.2.1 模型建立基础 | 第88页 |
5.2.2 轴线模型生成 | 第88-90页 |
5.3 村落外部空间量化参数解析 | 第90-95页 |
5.3.1 连接值 | 第90-91页 |
5.3.2 整合度 | 第91-92页 |
5.3.3 深度值 | 第92页 |
5.3.4 控制度 | 第92-93页 |
5.3.5 可理解度 | 第93-95页 |
5.4 查济村与宏村、南屏村空间量化对比 | 第95-99页 |
5.4.1 村落概况 | 第95-96页 |
5.4.2 空间句法对比分析 | 第96-99页 |
5.5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6.1 总结 | 第100-10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后记或致谢 | 第106-10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