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Ⅺ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21页 |
1.1.1 空气湿度的定义及影响 | 第16-17页 |
1.1.2 人体热平衡及热舒适 | 第17-21页 |
1.1.3 湿度与热舒适的关系 | 第21页 |
1.2 除湿技术与再生技术 | 第21-25页 |
1.2.1 常用的除湿方式 | 第21-23页 |
1.2.2 常用的再生方式 | 第23-25页 |
1.3 常见的固体吸湿材料 | 第25-27页 |
1.3.1 硅胶 | 第25页 |
1.3.2 活性氧化铝 | 第25-26页 |
1.3.3 分子筛 | 第26页 |
1.3.4 活性炭 | 第26页 |
1.3.5 蒙脱石 | 第26页 |
1.3.6 复合材料 | 第26-2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8-29页 |
1.5.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28页 |
1.5.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案 | 第29-35页 |
2.1 实验台的搭建 | 第29-33页 |
2.2 实验所用的材料 | 第33页 |
2.3 实验测试的方案及步骤 | 第33-34页 |
2.3.1 吸湿实验方案 | 第33-34页 |
2.3.2 再生实验方案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固体材料受热析湿对比分析 | 第35-53页 |
3.1 干基含水率 | 第35-40页 |
3.1.1 细孔硅胶不同再生工况干基含水率的变化 | 第35-36页 |
3.1.2 活性氧化铝不同再生工况干基含水率的变化 | 第36-37页 |
3.1.3 13X分子筛不同再生工况干基含水率的变化 | 第37-38页 |
3.1.4 不同材料相同再生工况干基含水率变化的差异 | 第38-40页 |
3.2 再生速率 | 第40-45页 |
3.2.1 细孔硅胶不同再生工况再生速率的变化 | 第41页 |
3.2.2 活性氧化铝不同再生工况再生速率的变化 | 第41-42页 |
3.2.3 13X分子筛不同再生工况再生速率的变化 | 第42-43页 |
3.2.4 不同材料相同再生工况再生速率的差异 | 第43-45页 |
3.3 再生效率 | 第45-51页 |
3.3.1 细孔硅胶不同再生工况再生效率的差异 | 第46-47页 |
3.3.2 活性氧化铝不同再生工况再生效率的差异 | 第47-48页 |
3.3.3 13X分子筛不同再生工况再生效率的差异 | 第48-49页 |
3.3.4 不同材料相同再生工况再生效率的差异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固体材料受热析湿的动力学模型 | 第53-65页 |
4.1 薄层干燥动力学模型 | 第53-54页 |
4.2 MATLAB软件简介 | 第54-55页 |
4.3 细孔硅胶再生过程动力学模型公式 | 第55-58页 |
4.3.1 不同工况细孔硅胶水分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 第55页 |
4.3.2 不同工况细孔硅胶动力学模型拟合过程与结果 | 第55-57页 |
4.3.3 实验数据与拟合结果对比 | 第57-58页 |
4.4 活性氧化铝再生过程动力学模型公式 | 第58-61页 |
4.4.1 不同工况活性氧化铝水分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 第58-59页 |
4.4.2 不同工况活性氧化铝动力学模型拟合过程与结果 | 第59-60页 |
4.4.3 实验数据与拟合结果对比 | 第60-61页 |
4.5 13X分子筛再生过程动力学模型公式 | 第61-64页 |
4.5.1 不同工况13X分子筛水分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 第61-62页 |
4.5.2 不同工况13X分子筛动力学模型拟合过程与结果 | 第62-63页 |
4.5.3 实验数据与拟合结果对比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