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保障性住房及其价格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 保障性住房规制的理论溯源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12-16页 |
1.3.1 对保障性住房价格的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1.3.2 有关住房政府规制的研究 | 第14-16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发展模式 | 第18-24页 |
2.1 发达国家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模式 | 第18-20页 |
2.1.1 住房保障制度实施的背景 | 第18页 |
2.1.2 住房保障制度的不同模式分析 | 第18-20页 |
2.2 国内住房保障制度的模式 | 第20-22页 |
2.2.1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2.2 我国现行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价格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24-34页 |
3.1 宏观环境影响分析 | 第24-27页 |
3.1.1 政策因素 | 第24-25页 |
3.1.2 经济因素 | 第25页 |
3.1.3 社会因素 | 第25-27页 |
3.2 微观环境影响分析 | 第27-31页 |
3.3 个别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定价策略 | 第34-50页 |
4.1 保障性住房的价格形成机制 | 第34-42页 |
4.1.1 保障性住房的定价原则 | 第34页 |
4.1.2 保障性住房的定价原理 | 第34-36页 |
4.1.3 保障性住房的定价方法 | 第36-38页 |
4.1.4 保障性住房的价格基本构成 | 第38-40页 |
4.1.5 保障性住房的定价主体 | 第40-41页 |
4.1.6 保障性住房的定价程序 | 第41-42页 |
4.2 保障性住房价格的运行机制 | 第42-44页 |
4.2.1 保障性住房价格运行信息传导反馈机制 | 第42-43页 |
4.2.2 保障性住房价格运行监督机制 | 第43页 |
4.2.3 保障性住房价格运行控制机制 | 第43-44页 |
4.3 保障性住房价格规制制度的设计 | 第44-49页 |
4.3.1 保障性住房价格规制制度设计总构想 | 第44-46页 |
4.3.2 保障性住房价格规制制度设计目标体系 | 第46-48页 |
4.3.3 保障性住房价格规制制度设计框架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研究 | 第50-64页 |
5.1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的基本状况 | 第50-52页 |
5.2 现阶段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52-57页 |
5.2.1 建筑面积相对偏小,供应不足 | 第52-53页 |
5.2.2 市政府投资力度小 | 第53-54页 |
5.2.3 住房建设资金来源单一 | 第54-55页 |
5.2.4 政策制定不灵活 | 第55页 |
5.2.5 经济补偿量小 | 第55-56页 |
5.2.6 购房制度有待完善 | 第56-57页 |
5.3 沈阳市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手段 | 第57-64页 |
5.3.1 政府对保障性住房政策需要进一步规划 | 第57-58页 |
5.3.2 保障性住房的适宜人群要扩大 | 第58-59页 |
5.3.3 保障性住房政府补贴额要有所提高 | 第59-61页 |
5.3.4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制度要完善 | 第61-62页 |
5.3.5 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需要改善 | 第62页 |
5.3.6 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积要扩大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