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2页 |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 | 第12-15页 |
·概述 | 第12-13页 |
·组织工程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皮肤组织工程 | 第15-25页 |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 第16-17页 |
·皮肤组织工程常用生物材料 | 第17-20页 |
·皮肤创面修复产品 | 第20-25页 |
·创面修复和新血管形成 | 第25-30页 |
·创面修复过程 | 第25-27页 |
·生长因子 | 第27-29页 |
·新血管形成 | 第29-30页 |
·增强皮肤替代物血管化的方法 | 第30-34页 |
·材料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 第30-31页 |
·促血管生成生长因子的作用 | 第31-33页 |
·复合细胞的作用 | 第33-34页 |
·基因治疗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 第34-40页 |
·基因治疗的发展 | 第34页 |
·基因治疗的方法和手段 | 第34-36页 |
·基因传递载体 | 第36-39页 |
·基因活性支架 | 第39-40页 |
·课题提出 | 第40-42页 |
第二章 基因活性胶原-壳聚糖支架的制备及其体外性能研究 | 第42-55页 |
·实验部分 | 第43-49页 |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43-44页 |
·TMC的制备与表征 | 第44页 |
·TMC/DNA复合物微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44-45页 |
·负载基因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 第45-46页 |
·支架中TMC/DNA复合粒子体外释放的研究 | 第46-47页 |
·负载基因支架的基因转染与细胞毒性 | 第47-48页 |
·负载TMC/pDNA-VEGF粒子的支架上细胞的形态与组织学观察 | 第48-49页 |
·TMC及TMC/DNA复合粒子的表征 | 第49-50页 |
·负载TMC/DNA复合粒子前后支架的形貌 | 第50页 |
·TMC/DNA复合粒子在支架上的缓释 | 第50-51页 |
·缓释后TMC/DNA复合粒子的基因转染 | 第51-52页 |
·负载基因支架的VEGF表达与细胞毒性 | 第52-53页 |
·负载TMC/pDNA-VEGF粒子的支架上的细胞形态与组织学观察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在创伤全层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 第55-75页 |
·实验部分 | 第56-63页 |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56页 |
·基因活性人工真皮的制备 | 第56页 |
·动物实验 | 第56-58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58-59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体内基因的表达 | 第59-61页 |
·Western blotting检测体内蛋白的表达 | 第61-62页 |
·修复后全层皮肤的力学强度测试 | 第62-63页 |
·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的促血管化研究 | 第63-72页 |
·大体观察 | 第63-64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64-65页 |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 | 第65-69页 |
·血管化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69-71页 |
·血管化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71-72页 |
·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创伤全层皮肤修复效果的研究 | 第72-74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72-73页 |
·力学性能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修复创伤皮肤缺损的机理研究 | 第75-90页 |
·实验部分 | 第75-80页 |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75-76页 |
·基因活性人工真皮的制备 | 第76页 |
·动物实验 | 第76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76-77页 |
·RT-qPCR检测体内基因的表达 | 第77-79页 |
·Western blotting检测体内蛋白的表达 | 第79-80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80-81页 |
·免疫组化 | 第81-85页 |
·生长因子免疫组化 | 第81-84页 |
·生长因子受体免疫组化 | 第84-85页 |
·生长因子及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85-87页 |
·生长因子及受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在烧伤全层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 第90-104页 |
·实验部分 | 第90-92页 |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90-91页 |
·基因活性人工真皮的制备 | 第91页 |
·动物实验 | 第91-92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92页 |
·RT-qPCR检测体内基因的表达 | 第92页 |
·Western blotting检测体内蛋白的表达 | 第92页 |
·修复后全层皮肤的力学强度测试 | 第92页 |
·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的促血管化研究 | 第92-101页 |
·大体观察 | 第92-93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93-95页 |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 | 第95-99页 |
·血管化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99-100页 |
·血管化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烧伤全层皮肤修复效果的研究 | 第101-103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101页 |
·力学性能 | 第101-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与临床产品的对比研究 | 第104-115页 |
·实验部分 | 第105-106页 |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105页 |
·基因活性人工真皮的制备 | 第105-106页 |
·动物实验 | 第106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106页 |
·创伤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 | 第106-110页 |
·大体观察 | 第106-107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107-108页 |
·CD31免疫组化 | 第108-110页 |
·创伤全层皮肤修复效果的组织学观察 | 第110页 |
·烧伤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 | 第110-114页 |
·大体观察 | 第110-111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111-112页 |
·CD31免疫组化 | 第112-114页 |
·烧伤全层皮肤修复效果的组织学观察 | 第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全文总结 | 第115-11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