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产业联盟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1.2.2 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2 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 | 第16-22页 |
2.1 产业联盟 | 第16-17页 |
2.1.1 产业联盟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产业联盟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7页 |
2.2 建筑产业现代化与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 | 第17-21页 |
2.2.1 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 | 第17-19页 |
2.2.2 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3 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的作用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绍兴市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的组建 | 第22-33页 |
3.1 联盟的组建背景 | 第22-25页 |
3.1.1 竞争优势 | 第22-23页 |
3.1.2 竞争劣势 | 第23页 |
3.1.3 发展机会 | 第23-24页 |
3.1.4 发展威胁 | 第24-25页 |
3.2 联盟的组建目的 | 第25-26页 |
3.2.1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 第25页 |
3.2.2 产业化人才培训 | 第25页 |
3.2.3 产业化成果应用与推广 | 第25-26页 |
3.2.4 调整产业结构 | 第26页 |
3.3 联盟组建模式的选择 | 第26-30页 |
3.3.1 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的三种组建模式 | 第26-27页 |
3.3.2 三种联盟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 第27-29页 |
3.3.3 绍兴市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组建模式的选择 | 第29-30页 |
3.4 联盟组织机构框架设计 | 第30-32页 |
3.4.1 联盟组织机构框架设计原则 | 第30-31页 |
3.4.2 联盟组织机构框架设计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绍兴市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33-45页 |
4.1 联盟运行机制的内涵及构建思路 | 第33-34页 |
4.2 动力机制 | 第34-35页 |
4.2.1 动因分析 | 第34-35页 |
4.2.2 动力机制的设计 | 第35页 |
4.3 冲突协调机制 | 第35-37页 |
4.3.1 冲突产生原因 | 第35-36页 |
4.3.2 冲突协调程序 | 第36-37页 |
4.4 行为约束机制 | 第37-39页 |
4.4.1 机会主义产生的原因 | 第37-38页 |
4.4.2 行为约束的方式 | 第38-39页 |
4.5 利益分配机制 | 第39-42页 |
4.5.1 利益分配的原则 | 第40-41页 |
4.5.2 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 | 第41-42页 |
4.6 人才培训机制 | 第42-44页 |
4.6.1 建筑产业化人才需求 | 第43页 |
4.6.2 产业化人才培训机制设计 | 第43-4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绍兴市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的发展建议 | 第45-48页 |
5.1 联盟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5.2 联盟的发展建议 | 第46-4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6 结论 | 第48-5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校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