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1.1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途径 | 第16-18页 |
1.1.1 翻译的正常终止与异常终止 | 第16-17页 |
1.1.2 NMD途径的几种底物 | 第17-18页 |
1.2 NMD途径中的作用因子 | 第18-22页 |
1.2.1 UPF1是NMD途径中核心的因子 | 第18-20页 |
1.2.2 UPF2的多种功能 | 第20页 |
1.2.3 UPF3介导降解元件和NMD因子 | 第20-21页 |
1.2.4 其他SMG蛋白 | 第21页 |
1.2.5 肽链释放因子 | 第21-22页 |
1.2.6 其他NMD因子 | 第22页 |
1.3 NMD途径的分子机制 | 第22-25页 |
1.3.1 EJC模型 | 第22-23页 |
1.3.2 DSE模型 | 第23-24页 |
1.3.3 伪3'-UTR模型(The faux 3'UTR model) | 第24-25页 |
1.3.4 目前NMD研究未解决的问题 | 第25页 |
1.4 NMD途径与疾病的关系 | 第25页 |
1.5 原生生物蓝氏贾第虫NMD途径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贾第虫肽链释放因子与UPF1之间的关系 | 第27-44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2.2.1 菌株与质粒 | 第27-28页 |
2.2.2 主要酶、生化试剂、引物合成和测序 | 第28页 |
2.2.3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第28-29页 |
2.2.4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8页 |
2.3.1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酵母双杂交实验以及体外pull-down实验的质粒构建 | 第30-35页 |
2.3.2 BiFC实验验证GleRF1、GleRF3与GlUPF1的相互作用 | 第35-36页 |
2.3.3 酵母双杂交实验验证GleRF1、GleRF3与GlUPF1及其截短体的相互作用 | 第36-37页 |
2.3.4 体外pull-down实验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验证GleRF3与GlUPF1截短体的相互作用 | 第37-38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8-43页 |
2.4.1 BiFC、酵母双杂交实验以及体外pull-down实验质粒构建结果 | 第38-41页 |
2.4.2 BiFC实验验证GleRF1、GleRF3与GlUPF1的相互作用 | 第41页 |
2.4.3 酵母双杂交验证贾第虫eRF1、eRF3与UPF1具体作用结构域 | 第41-42页 |
2.4.4 体外pull-down实验补充验证贾第虫eRF3与UPF1的相互作用 | 第42-43页 |
2.5 讨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贾第虫SMG1与UPF1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4-57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4-46页 |
3.2.1 菌株和质粒 | 第44页 |
3.2.2 主要酶、生化试剂、引物合成和测序 | 第44-45页 |
3.2.3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第45-46页 |
3.2.4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3.3.1 BiFC实验、酵母双杂交实验以及体外pull-down实验的质粒构建 | 第46-48页 |
3.3.2 BIFC实验验证GlSMG1各结构域与GlUPF1的相互作用 | 第48-49页 |
3.3.3 酵母双杂交实验验证GlSMG1各结构域与GlUPF1的相互作用和GlPIKK与GlUPF1各截短体的相互作用 | 第49-50页 |
3.3.4 体外pull-down实验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50-51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51-55页 |
3.4.1 BiFC实验、酵母双杂交实验以及体外pull-down实验的质粒构建结果 | 第51-52页 |
3.4.2 BiFC实验验证贾第虫SMG1各结构域与UPF1的相互作用 | 第52-53页 |
3.4.3 酵母双杂交验证GlSMG1与GlUPF1的相互作用 | 第53-55页 |
3.4.4 体外pull-down实验补充验证GlPIKK与GlUPF1截短体的相互作用 | 第55页 |
3.5 讨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贾第虫SMG1对UPF1的磷酸化修饰 | 第57-67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4.2.1 菌株和质粒 | 第57页 |
4.2.2 主要酶、生化试剂、引物合成和测序 | 第57页 |
4.2.3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第57-58页 |
4.2.4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8-62页 |
4.3.1 重组质粒构建 | 第58-59页 |
4.3.2 磷酸化位点预测 | 第59页 |
4.3.3 定点突变 | 第59-61页 |
4.3.4 融合蛋白大量诱导表达 | 第61页 |
4.3.5 体外磷酸化实验 | 第61-62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62-65页 |
4.4.1 重组质粒构建结果 | 第62-63页 |
4.4.2 GlUPF1截短体磷酸化位点预测与定点突变 | 第63页 |
4.4.3 融合蛋白的大量诱导表达 | 第63-64页 |
4.4.4 GlUPF1截短体及其突变体的体外磷酸化反应 | 第64-65页 |
4.5 讨论 | 第65-6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总结 | 第67-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1 英文缩略表 | 第74-75页 |
附录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