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设计论文

岩石园规划设计要素及模式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3-21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岩石园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岩石园概念第14-15页
        1.2.2 岩石园起源与发展第15-16页
        1.2.3 岩石园类型第16-1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5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2章 植物园岩石园规划设计研究与分析第21-65页
    2.1 国内外岩石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进展第21-30页
        2.1.2 岩石园主要造景元素研究第23-30页
            2.1.2.1 植物元素研究第23-25页
            2.1.2.2 置石元素研究第25-30页
    2.2 国内外知名植物园岩石园案例分析第30-50页
        2.2.1 国外植物园岩石园案例简况及规划特点第30-37页
            2.2.1.1 邱园(Royal Botanical Gardens,Kew)第30-32页
            2.2.1.2 爱丁堡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al Garden Edinburgh)第32-34页
            2.2.1.3 柏林大莱植物园(Berlin-Dahlem Botanischer Garten)第34-36页
            2.2.1.4 国外植物园岩石园规划设计特点第36-37页
        2.2.2 国内案例及规划设计分析第37-45页
            2.2.2.1 庐山植物园第37-40页
            2.2.2.2 上海辰山植物园第40-45页
            2.2.2.3 国内植物园岩石园规划设计特点第45页
        2.2.3 案例设计原理及造景要素研究第45-50页
    2.3.西方岩石园与中国假山园对比第50-56页
        2.3.1 西方岩石园与中国假山园造景要素的对比研究第50-52页
        2.3.2 中国假山园的艺术美解析第52-53页
        2.3.3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岩石园设计表达方式第53-56页
    2.4 以原生境为设计依据分析研究第56-65页
        2.4.1 高山原生植被风貌分析研究第56-65页
第3章 植物园岩石园规划设计要点和适用模式第65-99页
    3.1 岩石园选址第65-66页
    3.2 岩石园规划设计第66-69页
        3.2.1 岩石园规划设计依据第66页
        3.2.2 岩石园科学主题及展示分区第66-68页
        3.2.3 岩生植物保育环境塑造要点第68-69页
    3.3 置石设计第69-74页
        3.3.1 护坡型第69-70页
        3.3.2 冰碛石和碎石堆型第70-72页
        3.3.3 裂缝型第72-73页
        3.3.4 干沙床型第73-74页
    3.4 植物设计第74-78页
        3.4.1 植物类型及选择第74-75页
        3.4.2 植物配置要点第75-78页
        3.4.3 植物组合第78页
    3.5 其他景观元素研究第78-95页
        3.5.1 水体第78-81页
            3.5.1.1 水体应用建议第79-81页
        3.5.2 园路第81-87页
            3.5.2.1 园路应用建议第82-87页
        3.5.3 构筑物第87-95页
            3.5.3.1 服务类小品应用建议第87-91页
            3.5.3.2 装饰类小品应用建议第91-95页
    3.6 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岩石园景观模式第95-99页
第4章 结语第99-103页
    4.1 结论第99-101页
    4.2 本研究创新点第101页
        4.2.1 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园景观规划设计要素研究第101页
        4.2.2 进行了“造景”与“造境”相结合的岩石园模式设计研究第101页
    4.3 展望第101-103页
        4.3.1 可进行更全面的原生境调研第101页
        4.3.2 可进一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7页
附录第107-113页
致谢第113-115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徽省耕地利用现状及流转模式研究
下一篇:土地整治项目中农田水利工程效益评价研究--以界首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