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中心动脉压检测方法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有创测量方法 | 第12-13页 |
1.2.2 无创测量方法 | 第13-17页 |
1.3 中心动脉压检测设备现状 | 第17-20页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脉搏波与传递函数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脉搏波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21-29页 |
2.2.1 脉搏波分析 | 第23-24页 |
2.2.2 脉搏波的形成与传播 | 第24-25页 |
2.2.3 脉搏波的波形特征点与分析 | 第25-27页 |
2.2.4 影响脉搏波的因素 | 第27-29页 |
2.3 传递函数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29-33页 |
2.3.1 传递函数模型的概念 | 第29页 |
2.3.2 传递函数模型的分类 | 第29-31页 |
2.3.3 传递函数模型的选择与仿真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基于ARX模型与人群分类的中心动脉压重建方法 | 第35-55页 |
3.1 ARX传递函数模型 | 第35-45页 |
3.1.1 ARX传递函数模型定义 | 第35-36页 |
3.1.2 基于最小二乘算法的ARX模型参数计算 | 第36-39页 |
3.1.3 ARX模型阶数的确定 | 第39-43页 |
3.1.4 ARX通用模型的实现 | 第43-45页 |
3.2 基于人群分类建模方法的提出与实现 | 第45-53页 |
3.2.1 基于年龄与身高体重(BMI)的分类方法 | 第45-47页 |
3.2.2 基于性别的分类方法 | 第47-50页 |
3.2.3 基于K值(波形系数)的分类方法 | 第50-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传递函数模型的应用与评价 | 第55-81页 |
4.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55-58页 |
4.1.1 采样设备简介 | 第55-56页 |
4.1.2 采集对象基本信息 | 第56-57页 |
4.1.3 数据采集过程描述 | 第57页 |
4.1.4 实验数据处理 | 第57-58页 |
4.2 模型的评价方法 | 第58-64页 |
4.2.1 反映心血管特征的脉搏波特征参数提取与计算 | 第58-63页 |
4.2.2 误差评判标准 | 第63-64页 |
4.3 四种模型估测与有创的对比分析 | 第64-79页 |
4.3.1 通用传递函数模型(GTF)的性能评价 | 第66-68页 |
4.3.2 基于性别传递函数模型(TF_Gender)的性能评价 | 第68-71页 |
4.3.3 基于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传递函数模型(TF_Age-BMI)的性能评价 | 第71-74页 |
4.3.4 基于K值传递函数模型(TF_K)的性能评价 | 第74-77页 |
4.3.5 四种模型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 第77-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1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