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

基于有效反射距离理论及单路脉波的动脉硬化评价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动脉硬化的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基于脉搏波评价动脉硬化的意义第10-11页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20页
        1.2.1 动脉硬化评价手段的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2 基于单路脉搏信号计算aoPWV的现状第17-20页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第20-22页
第2章 动脉硬化病理及有效反射距离的基本理论第22-40页
    2.1 人体动脉系统的组织结构第22-23页
    2.2 动脉硬化的病因机理及病程发展第23-26页
    2.3 脉搏波的传播原理第26-31页
        2.3.1 脉搏波的产生与传播第26-28页
        2.3.2 脉搏波传播与反射模型第28-31页
        2.3.3 脉搏波形与动脉硬化的关系第31页
    2.4 有效反射距离的基本理论第31-39页
        2.4.1 反射点产生的机理第32-34页
        2.4.2 反射点位置的分布第34-35页
        2.4.3 有效反射距离的计算第35-37页
        2.4.4 有效反射距离与重大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第37-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第40-62页
    3.1 脉搏信号采集第40-44页
        3.1.1 实验方案设计第40-41页
        3.1.2 采样设备第41-43页
        3.1.3 信号采集规程第43-44页
    3.2 脉搏信号的预处理第44-46页
        3.2.1 去除基线漂移的影响第44-45页
        3.2.2 去除高频噪声的干扰第45-46页
    3.3 脉搏波形特征点检测及参数计算第46-53页
        3.3.1 主动脉特征点提取及参数计算第47-48页
        3.3.2 桡动脉特征点提取及参数计算第48-51页
        3.3.3 cfPWV的计算第51-53页
    3.4 主动脉波形分解及有效反射距离计算第53-60页
        3.4.1 主动脉压力波形分解算法第53-54页
        3.4.2 模拟流速波的建立第54-56页
        3.4.3 特征阻抗的计算方法第56-57页
        3.4.4 波形分解结果及有效反射距离的计算第57-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有效反射距离回归模型的建立第62-70页
    4.1 有效反射距离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差异性分析第62-65页
        4.1.1 分析方法第62页
        4.1.2 结果与讨论第62-65页
    4.2 有效反射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回归模型第65-69页
        4.2.1 分析方法第65页
        4.2.2 有效反射距离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5-67页
        4.2.3 回归模型的建立第67-69页
    4.3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基于有效反射距离及单路桡动脉的aoPWV算法及评价第70-78页
    5.1 基于有效反射距离及单路桡动脉的aoPWV计算方法第70-71页
    5.2 交叉验证第71页
    5.3 算法评价第71-75页
        5.3.1 相关性分析第72-73页
        5.3.2 一致性分析第73-74页
        5.3.3 分析与讨论第74-75页
    5.4 基于有效反射距离aoPWV算法的动脉硬化评价第75-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6.1 工作总结第78页
    6.2 未来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RX模型与人群分类的中心动脉脉搏波重建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创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