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19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3页 |
二、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 第13-16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四、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法律发现的一般理论 | 第19-29页 |
一、什么是法律发现——一个舶来的法学概念 | 第19-21页 |
二、法律发现在我国适用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三、法律发现适用于我国古代司法之证成 | 第24-29页 |
(一) 法律发现适用于我国古代司法实践之理论证成 | 第24-25页 |
(二) 法律发现适用于本论文研究对象之特殊性 | 第25-29页 |
第二章 法律发现的场所 | 第29-45页 |
一、法律发现的场所——唐代的法源 | 第29-37页 |
(一) 正式性法源 | 第30-32页 |
(二) 非正式性法源 | 第32-37页 |
二、唐判中对法源选取的方法和原则 | 第37-45页 |
(一) 案件性质决定法源的选取 | 第37-38页 |
(二) 选取法源的主要原则 | 第38-45页 |
第三章 唐判中的律法发现 | 第45-73页 |
一、依据法律文本的解释——文义解释 | 第45-55页 |
(一) 对中国古代文义解释的界定 | 第45-46页 |
(二) 字面解释 | 第46-50页 |
(三) 限缩解释与扩张解释 | 第50-53页 |
(四) 文义解释的方法在唐代拟制判决中的地位 | 第53-55页 |
二、断罪无正条而比附援引的解释——当然解释 | 第55-58页 |
三、探究立法意图的解释——目的解释 | 第58-60页 |
四、注重情理的解释——维理解释 | 第60-64页 |
五、法律发现中的其他方法 | 第64-73页 |
(一) 利益衡量的方法 | 第64-68页 |
(二) 漏洞补充的方法 | 第68-73页 |
第四章 唐判中对案件事实的推理方法 | 第73-97页 |
一、中国古代思维的特点 | 第73-76页 |
二、中国古代推理的主要方法 | 第76-77页 |
三、唐判中的类比推理方法 | 第77-89页 |
(一) 典型事例归纳法 | 第78-83页 |
(二) 引辟援类 | 第83-87页 |
(三) 得类不可必推 | 第87-89页 |
四、提高推理可靠性的技巧 | 第89-92页 |
(一) 知类 | 第89-90页 |
(二) 察故 | 第90-91页 |
(三) 当理 | 第91-92页 |
五、案件事实推理与律法发现之间的承接关系 | 第92-97页 |
第五章 影响唐判及其法律发现之结果的主要因素 | 第97-131页 |
一、外在因素 | 第97-120页 |
(一) 唐代的选官制度促生了判词写就的兴盛 | 第97-105页 |
(二) 唐代的考课制度提升了判词的写作水准 | 第105-114页 |
(三) 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因素对法律发现结果的影响 | 第114-120页 |
二、内在因素 | 第120-131页 |
(一) 判词中所体现的儒吏知识储备的共通性 | 第121-123页 |
(二) 判词结论的趋同化体现儒吏对基本法律观的认同 | 第123-127页 |
(三) 判词的个性化体现出制判者不同的个人素质 | 第127-131页 |
第六章 拟判对实判的影响 | 第131-141页 |
一、唐代拟判对实判的影响 | 第132-135页 |
(一) 对实判的认定 | 第132-133页 |
(二) 拟判与实判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 第133-134页 |
(三) 拟判中的法律发现之方法在实判中是否得到运用 | 第134-135页 |
二、唐代拟判对后世判词发展的影响 | 第135-141页 |
(一) 宋代判词对拟判的承袭和摒弃 | 第135-137页 |
(二) 明清判词中的复古倾向 | 第137-141页 |
第七章 唐判的当代启示(代结语) | 第141-145页 |
一、对当代司法改革的启示 | 第141-142页 |
二、唐判对现代法学教育的警世 | 第142-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1页 |
附录 | 第151-159页 |
附录一:《龙筋凤髓判》相关信息统计 | 第151-154页 |
附录二:白居易《甲乙判》相关信息统计 | 第154-157页 |
附录三:《敦煌出土判集》相关信息统计 | 第157-159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59-161页 |
致谢词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