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民事诉讼的现代转型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绪论 | 第16-21页 |
一、论题解说 | 第16-18页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六、论文预期的创新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民初民事诉讼的现代转型 | 第21-36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民事诉讼 | 第21-23页 |
一、中国古代民事诉讼的发展 | 第21-22页 |
二、中国传统民事诉讼文化的特色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清末民事诉讼现代转型的开端 | 第23-28页 |
一、清末民事诉讼法律观念的变革 | 第23-25页 |
二、清末民事诉讼的立法 | 第25-26页 |
三、清末修律中确立的现代诉讼制度与原则 | 第26-28页 |
第三节 民初民事诉讼现代转型的深入展开 | 第28-34页 |
一、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 第28-31页 |
二、民事诉讼法律原则的进一步发展 | 第31-32页 |
三、民事诉讼在实践中的转型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二章 传统的“父母官”向现代法官的转型 | 第36-67页 |
第一节 由“父母官”到专业法官的角色转变 | 第36-40页 |
一、中国传统诉讼中“父母官”的角色定位 | 第36-38页 |
二、西方法学思潮影响下的职业法官角色定位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审判制度的现代转型 | 第40-47页 |
一、中国传统的审判制度 | 第40-42页 |
二、民初审判制度的现代转型 | 第42-47页 |
第三节 法官审判方式的变革 | 第47-63页 |
一、民初法官审判观念的转型 | 第47-49页 |
二、民初法官审判方式的转型 | 第49-63页 |
第四节 民初民事审判中传统元素的因袭 | 第63-66页 |
一、民初民事审判中传统元素的因袭 | 第63-65页 |
二、新法对传统元素的抵制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章 传统两造向现代当事人的转型 | 第67-92页 |
第一节 由“子民”到平等主体观念的改变 | 第67-71页 |
一、传统诉讼中关于两造的诉讼观念 | 第67-69页 |
二、民初西学东渐下关于当事人的观念转变 | 第69-71页 |
第二节 诉讼制度中的两造和当事人 | 第71-79页 |
一、传统诉讼制度中的两造诉讼地位、权利不平等 | 第71-74页 |
二、民初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制度保障 | 第74-79页 |
第三节 诉讼实践中当事人权利、地位的转变 | 第79-87页 |
一、传统诉讼实践中的两造 | 第79-82页 |
二、民初民事诉讼实践中当事人权利与地位的转型 | 第82-87页 |
第四节 民初诉讼实践中当事人的尴尬 | 第87-90页 |
一、制度和实践中仍残存着传统的诉讼观念 | 第87-88页 |
二、当事人缺乏自主维护权利的能力 | 第88-89页 |
三、“程序化”阻碍了当事人权利的实现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四章 古代讼师向现代律师的转型 | 第92-116页 |
第一节 从讼师到律师法律观念的转变 | 第92-97页 |
一、传统社会中关于讼师的法律观念 | 第92-94页 |
二、西方律师观念的引入 | 第94-97页 |
第二节 从讼师到律师的制度转型 | 第97-105页 |
一、古代法律制度中的讼师 | 第97-100页 |
二、民初律师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 第100-105页 |
第三节 由讼师到律师行为方式的转型 | 第105-112页 |
一、古代讼师的助讼行为 | 第105-107页 |
二、现代律师的法律实践 | 第107-110页 |
三、现代律师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 | 第110-112页 |
第四节 传统因素对律师制度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一、基层审判机构不设律师 | 第112-113页 |
二、将律师比作讼师加以防范、监督 | 第113页 |
三、律师自身难以摆脱讼师的行为方式和习气 | 第11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结语 | 第116-120页 |
一、传统的“父母官”向现代法官的转型 | 第116-117页 |
二、传统两造向现代当事人的转型 | 第117-118页 |
三、古代讼师向现代律师的转型 | 第118-119页 |
四、现代民事诉讼结构的形成 | 第119页 |
五、民事诉讼现代转型的特点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125-126页 |
后记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