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

法律实证主义脉络下的法律存在论--从奥斯丁到哈特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论:回到法律第10-24页
第1章 奥斯丁法律存在命题的展开:法律命令理论之重构第24-60页
   ·奥斯丁法律存在论的哲学之维第24-35页
     ·奥斯丁法律存在的思想渊源第24-29页
     ·自然与人为第29-31页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第31-35页
   ·法律存在的政治基础:主权、独立政治社会与习惯服从第35-43页
     ·主权者之确定第36-39页
     ·主权、独立政治社会与习惯服从第39-40页
     ·主权理论与实在法第40-43页
   ·一条法律的存在:在何种意义上命令成为法律?第43-47页
     ·恰当意义上的命令第43-45页
     ·一条命令的要素与结构第45-46页
     ·命令的类型第46页
     ·不能称作命令的法律第46页
     ·表面上不是命令的法律第46-47页
   ·法律存在的体系化:法典化与反法典化问题第47-58页
     ·法典化之争第48-51页
     ·法典化的一个具体例证:法国民法典第51-53页
     ·对萨维尼反法典化主张的专门批判第53-55页
     ·对奥斯丁法典化主张之解析第55-58页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2章 法律规范的基础与逻辑:边沁的法律规范理论与主权学说第60-92页
   ·法律的个体化第61-66页
     ·法律个体化之含义第61-62页
     ·法律的完整性第62-64页
     ·法律的统一性第64-65页
     ·法律个别化之基础:违法行为类型第65-66页
   ·规范的意志逻辑或命令逻辑第66-69页
     ·意志逻辑与规范形态第66-67页
     ·意志的完整表达: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第67-69页
   ·民法与刑法的界限第69-73页
     ·每一项完整的法律既包括民事部分,也包括刑事部分第69-70页
     ·民事性质的法律部门与“与犯罪相关的法律部门”的界限第70-71页
     ·刑事程序与民事程序的差异第71-73页
   ·边沁法律规范理论的解读与评析第73-80页
     ·意志逻辑:决定性规范优先于非决定性规范第73-75页
     ·意志的沉默形态与非规范性第75-76页
     ·规范的相互关系:文恩图第76-77页
     ·边沁的行为理论与违法行为的类型第77-80页
   ·边沁的主权理论:与奥斯丁的主权学说之比较第80-91页
     ·主权、政治社会与独立的政治社会第80-84页
     ·最高政府的形式第84-87页
     ·主权的限制第87-91页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3章 法律存在的纯粹性与政治性第92-124页
   ·作为纯粹法理论基础的纯粹理性第93-100页
     ·纯粹法理论的规范与基本规范第93-94页
     ·基础规范理论要义第94-96页
     ·规范与基础规范的新康德主义论证第96-100页
   ·纯粹法学的政治性第100-109页
     ·法律科学应当拒绝政治第101-102页
     ·何种政治?谁之政治第102-104页
     ·纯粹法学的政治立场第104-106页
     ·权威与法律解释第106-107页
     ·宪法守护之争第107-109页
   ·法学的政治性与自主性:凯尔森对奥斯丁的批判及其检讨第109-122页
     ·凯尔森对奥斯丁法理论的批判第110-114页
     ·基础规范与主权者:法律之神与政治之神第114-120页
     ·认识与实践第120-122页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4章 法律存在的语言分析与社会实践基础第124-152页
   ·法律存在之哲学根基:语言与社会的双重进路第125-137页
     ·哈特本人的提示第125-128页
     ·哈特的语言分析: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及其他第128-130页
     ·哈特的“描述社会学”:何种“社会”?何种“描述”第130-133页
     ·双重进路下的法律观第133-137页
   ·从命令到规则:哈特对奥斯丁的批判第137-150页
     ·命令的权力逻辑与规则的社会功能第138-144页
     ·“承认规则”能否取代“主权者”第144-150页
 本章小结第150-152页
余论第152-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4页
作者简介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64-166页
后记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宪政视野下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
下一篇:唐代拟制判决中的法律发现--对唐代判词的另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