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意义 | 第16-18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1.2 CRRT系统工作原理及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1 CRRT系统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1.2.2 CRRT系统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水压柱塞泵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1页 |
1.3.1 水压柱塞泵的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1.3.2 柱塞泵关键摩擦副润滑特性研究现状 | 第24-3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31-3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2章 轴向柱塞泵运动分析及动力学建模 | 第34-50页 |
2.1 轴向柱塞泵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34-35页 |
2.2 运动学分析 | 第35-39页 |
2.2.1 柱塞运动分析 | 第36-37页 |
2.2.2 滑靴运动分析 | 第37-38页 |
2.2.3 配流盘运动分析 | 第38-39页 |
2.3 受力分析 | 第39-42页 |
2.3.1 柱塞受力分析 | 第39-41页 |
2.3.2 滑靴受力分析 | 第41-42页 |
2.4 动力学建模 | 第42-48页 |
2.4.1 柱塞-滑靴子系统动力学与摩擦学建模 | 第42-43页 |
2.4.2 柱塞-缸体子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43-45页 |
2.4.3 柱塞泵全耦合动力学模型 | 第45-47页 |
2.4.4 柱塞泵配流子系统建模 | 第47页 |
2.4.5 摩擦副泄漏流量 | 第47-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摩擦副水膜润滑模型建模及求解 | 第50-74页 |
3.1 基于受力平衡的摩擦副自适应偏心模型 | 第50-51页 |
3.2 关键摩擦副润滑间隙模型 | 第51-56页 |
3.2.1 滑靴副水膜间隙模型 | 第51-52页 |
3.2.2 配流副水膜间隙模型 | 第52-53页 |
3.2.3 柱塞副水膜间隙模型 | 第53-54页 |
3.2.4 基本假设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54-56页 |
3.3 摩擦副压力分布和泄漏流量求解 | 第56-63页 |
3.3.1 有限体积计算法 | 第56-57页 |
3.3.2 等效液阻模型 | 第57-58页 |
3.3.3 摩擦副动压支承研究 | 第58-59页 |
3.3.4 水膜润滑特性求解过程 | 第59-61页 |
3.3.5 遗传算法原理 | 第61页 |
3.3.6 基于遗传算法的摩擦副压力分布求解 | 第61-63页 |
3.4 摩擦副间隙模型求解结果分析 | 第63-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4章 摩擦副水压润滑设计及润滑特性分析 | 第74-92页 |
4.1 摩擦副水润滑原理分析 | 第74-79页 |
4.1.1 纯水润滑原理 | 第75-76页 |
4.1.2 水的物理性质 | 第76-78页 |
4.1.3 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 第78-79页 |
4.2 滑靴副润滑设计及参数分析 | 第79-83页 |
4.2.1 静压支承系统原理 | 第79-80页 |
4.2.2 滑靴副静压润滑设计 | 第80-82页 |
4.2.3 自适应静压支承系统求解 | 第82-83页 |
4.3 柱塞副润滑设计及参数分析 | 第83-85页 |
4.4 配流副结构设计 | 第85-86页 |
4.5 摩擦副润滑特性数值仿真分析 | 第86-90页 |
4.5.1 柱塞泵泄漏流量特性仿真 | 第86-88页 |
4.5.2 泄漏流量数值仿真结果与解析结果比较 | 第88-9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摩擦副功率损失分析及结构优化 | 第92-112页 |
5.1 摩擦副功率损失分析 | 第92-96页 |
5.1.1 摩擦状态分析 | 第92-94页 |
5.1.2 功率损失分析 | 第94-95页 |
5.1.3 摩擦副最佳水膜厚度设计 | 第95-96页 |
5.2 摩擦副结构参数优化 | 第96-110页 |
5.2.1 优化参数分析 | 第96-97页 |
5.2.2 优化过程 | 第97-98页 |
5.2.3 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98-11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6章 水压柱塞泵润滑特性及CRRT系统流量平衡试验 | 第112-126页 |
6.1 CRRT原理样机及操作流程 | 第112-118页 |
6.2 测试方案及测试过程 | 第118-119页 |
6.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19-12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3-126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7.1 总结 | 第126-127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140-142页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