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缘由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专业社工介入困境儿童保护的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关于抗逆力的研究 | 第11页 |
1.2.3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抗逆力培养研究 | 第11-13页 |
1.2.4 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案主情况调查的方法 | 第13-14页 |
1.3.2 介入模式 | 第14页 |
1.4 相关理论与概念 | 第14-16页 |
1.4.1 理论基础 | 第14页 |
1.4.2 核心概念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断代家庭困境儿童面临问题与抗逆力分析 | 第16-24页 |
2.1 断代家庭问题特征 | 第16-18页 |
2.1.1 家庭功能缺失 | 第16-17页 |
2.1.2 自我认同偏差 | 第17页 |
2.1.3 社会歧视 | 第17页 |
2.1.4 人际交往困境 | 第17-18页 |
2.2 断代家庭困境儿童抗逆力特征分析 | 第18-20页 |
2.2.1 心理冲突导致的自我认同困境 | 第18-19页 |
2.2.2 社会歧视压力大 | 第19页 |
2.2.3 人际交往困境多 | 第19-20页 |
2.3 断代家庭困境儿童抗逆力应对方式与分析 | 第20-22页 |
2.3.1 正面抗逆力表现 | 第20-21页 |
2.3.2 反面抗逆力表现 | 第21-22页 |
2.4 断代家庭困境儿童抗逆力分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介入方案设计 | 第24-27页 |
3.1 小组目标 | 第24页 |
3.1.1 总目标 | 第24页 |
3.1.2 具体目标 | 第24页 |
3.2 理论模式 | 第24-25页 |
3.3 方案特色 | 第25页 |
3.3.1 关注视角:优势和潜能 | 第25页 |
3.3.2 注重功能:重视二级防御介入 | 第25页 |
3.3.3 角色关系:平等友好的伙伴关系 | 第25页 |
3.4 执行计划 | 第25-27页 |
第四章 介入过程 | 第27-42页 |
4.1 小组筹备期 | 第27-28页 |
4.2 小组初期 | 第28-32页 |
4.2.1 小组活动设计与过程 | 第28-30页 |
4.2.2 初期组员表现及变化 | 第30-31页 |
4.2.3 小组初期动力情况 | 第31-32页 |
4.2.4 方案完善 | 第32页 |
4.3 小组中期 | 第32-38页 |
4.3.1 小组活动设计与过程 | 第32-35页 |
4.3.2 小组成员的状态与变化 | 第35-36页 |
4.3.3 小组中期动力情况 | 第36-37页 |
4.3.4 方案完善 | 第37-38页 |
4.4 小组后期 | 第38-42页 |
4.4.1 小组活动设计与过程 | 第38-40页 |
4.4.2 小组成员的状态与变化 | 第40页 |
4.4.3 小组后期动力状况 | 第40-42页 |
第五章 评估与反思 | 第42-51页 |
5.1 小组组员的反馈评估 | 第42-47页 |
5.1.1 小组效果的数据分析 | 第42-46页 |
5.1.2 小组组员的主观评价 | 第46-47页 |
5.2 小组工作人员的反思与启发 | 第47-49页 |
5.2.1 小组观察员的观察与分析 | 第47-49页 |
5.2.2 小组带领者的评估与反思 | 第49页 |
5.3 组员家长的反馈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4页 |
6.1 研究基本结论 | 第51页 |
6.1.1 小组工作方法是提升断代家庭困境儿童抗逆力水平的有效手段 | 第51页 |
6.1.2 抗逆力的提升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困境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 第51页 |
6.2 研究启发 | 第51-52页 |
6.3 建议 | 第52-54页 |
6.3.1 宏观层面 | 第52页 |
6.3.2 中观层面 | 第52-53页 |
6.3.3 微观层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