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1976前后文学异同研究(1971-1979)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6页
    一、研究综述第9-13页
    二、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及意义第13-16页
第一章 文革与新时期文艺刊物的生产方式第16-42页
    第一节 文革文艺刊物的政治试探:试刊号第16-19页
    第二节 新时期文艺刊物的复刊之路:如何讲述文革原罪第19-27页
        一、“四人帮”的阴谋与“我们斗争性不强”第20-22页
        二、为刊物正名:回归“十七年”与文艺刊物的“伤痕”叙事第22-27页
    第三节 文革与新时期文艺刊物的政治动员:“征文”第27-34页
        一、文革征文:无产阶级文艺新军的培养与政治博弈的论证第28-32页
        二、新时期征文:新时期总任务的集合令与“去曲艺化”第32-34页
    第四节 “抄袭”在文革与新时期的遭遇:第34-38页
        一、资产阶级名利思想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对立第34-38页
        二、新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垒思想的弱化第38页
    第五节 读者意见调查在文革与新时期的作用:群众还是读者第38-42页
第二章 从文革到新时期:编辑机制惯性与跨界文学生产第42-64页
    第一节 编辑的职业惯性与文革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第42-51页
        一、1949年后的文学编辑:组织化文学的生产者第42-45页
        二、文革:组织化文学编辑机制的延续与“人情伦理恩义”的反作用力第45-51页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发表语境与知识青年的创作心理第51-64页
第三章 无产阶级文艺创作主体——工农兵业余作者谱系第64-81页
    第一节 1949年之前关于工农作者的讨论与实践第64-68页
        一、文学大众化与工农通讯员第64-66页
        二、农民文艺与工人文艺第66-68页
    第二节 1958、1966、1976: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写作实践第68-77页
        一、1958——1966:拿下“文学堡垒”与通向共产主义第68-72页
        二、1966—1976:无法完成的文化大革命与永远长不大的工农兵业余作者第72-77页
    第三节 新时期:工农兵业余作者何去何从第77-81页
第四章 无产阶级文艺的胜利与难题:革命故事在文革与新时期文学的定位第81-91页
    第一节 革命故事与革命故事员:民间文艺的革命化与组织化第82-86页
    第二节 新时期:重述故事传统与新故事的提出第86-91页
第五章 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中的十七年小说、诗歌传统第91-129页
    第一节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文革与新时期的延异第91-118页
        一、陈忠实:文革与新时期的十七年作家第91-109页
        二、周克芹:社会主义新人塑造的贯穿性第109-112页
        三、叶蔚林:歌词创作与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对话第112-114页
        四、古华:风俗的挤压与释放第114-116页
        五、孙健忠:乡土味中的民族性第116-118页
    第二节 十七年叙事诗传统在文革与新时期的变异与发展第118-129页
        一、《兰珍子》:“文革”诗歌与“十七年”民歌体叙事诗传统第118-120页
        二、“兰珍子”与“我就是你的梅”:革命后代与落难学生第120-124页
        三、陕北与延安:从革命圣地到母亲、祖国以及民族第124-126页
        四、梅绍静的信天游:从革命形式到故事重述第126-129页
第六章 告别文革,走向新时期:1976—1979作家形象形塑的意识形态性第129-138页
    第一节 文革主流作家:浪子回头金不换第129-133页
    第二节 文革中被贬抑的作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第133-138页
结论第138-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研究
下一篇:H5N1流感病毒感染相关宿主膜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