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7页 |
1.1 大团囊虫草的开发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1.1 虫草的医药价值 | 第14-15页 |
1.1.2 虫草的主要活性成分 | 第15-17页 |
1.1.3 大团囊虫草的分类学地位和形态特征 | 第17-21页 |
1.1.4 大团囊虫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2 微生物隐性基因簇激活及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2.1 天然产物研究对新药开发的意义 | 第23-25页 |
1.2.2 常用的微生物隐性基因簇激活手段及应用 | 第25-27页 |
1.3 Balanol及相关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 第27-31页 |
1.3.1 Balanol的发现 | 第27-28页 |
1.3.2 Balanol的化学全合成及其类似物的活性研究 | 第28-31页 |
1.4 非核糖体肽和聚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31-37页 |
1.4.1 NRPS的组成单元和反应过程 | 第32-34页 |
1.4.2 PKS的组成单元和反应过程 | 第34-35页 |
1.4.3 对balanol生物合成的推测 | 第35-37页 |
第2章 大团囊虫草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及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 第37-52页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8-42页 |
2.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页 |
2.2.2 菌种及质粒 | 第38-39页 |
2.2.3 培养基与溶液 | 第39-4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2-47页 |
2.3.1 大团囊虫草菌的培养 | 第43页 |
2.3.2 基因组提取 | 第43页 |
2.3.3 基因组测序及注释 | 第43-44页 |
2.3.4 基因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簇分析预测 | 第44页 |
2.3.5 大团囊虫草菌的抗性标签筛选 | 第44页 |
2.3.6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44-45页 |
2.3.7 质粒构建 | 第45页 |
2.3.8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45-46页 |
2.3.9 农杆菌电转化 | 第46页 |
2.3.10 农杆菌介导的大团囊虫草菌T-DNA插入转化 | 第46-47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47-50页 |
2.4.1 基因组组装 | 第47页 |
2.4.2 基因预测与蛋白质功能注释 | 第47页 |
2.4.3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簇预测 | 第47-50页 |
2.4.4 农杆菌介导转化大团囊虫草菌体系的构建 | 第50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3章 Balanol隐性基因簇的激活及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 第52-80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3.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页 |
3.2.2 菌种及质粒 | 第53-54页 |
3.2.3 培养基与溶液 | 第5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4-60页 |
3.3.1 过表达blnR质粒的构建 | 第54-55页 |
3.3.2 blnR过表达株的构建 | 第55页 |
3.3.3 过表达株的发酵及发酵液HPLC分析 | 第55-56页 |
3.3.4 RNA样品提取 | 第56页 |
3.3.5 过表达株簇内基因RT-PCR | 第56-59页 |
3.3.6 化合物分离纯化工艺 | 第59页 |
3.3.7 质谱和核磁分析 | 第59-60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60-78页 |
3.4.1 隐性基因簇bl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0-61页 |
3.4.2 blnR过表达菌株的鉴定 | 第61-62页 |
3.4.3 blnR过表达菌株的形态变化 | 第62页 |
3.4.4 blnR过表达菌株检测产物谱的变化 | 第62-64页 |
3.4.5 基因簇RT-PCR检测bln基因簇各基因表达变化 | 第64-65页 |
3.4.6 过表达株的发酵液的萃取及化合物分离纯化 | 第65-67页 |
3.4.7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67-78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78-80页 |
第4章 Balanol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 | 第80-112页 |
4.1 引言 | 第80-81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81-85页 |
4.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1页 |
4.2.2 菌种及质粒 | 第81-82页 |
4.2.3 培养基与溶液 | 第82-8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85-91页 |
4.3.1 qRT-PCR确定bln基因簇的边界 | 第85页 |
4.3.2 bln基因簇中部分基因的敲除 | 第85-88页 |
4.3.3 敲除株代谢产物谱的LC-MS检测 | 第88页 |
4.3.4 酿酒酵母的LiAc转化 | 第88-89页 |
4.3.5 蛋白在酿酒酵母中的异源表达与喂养反应 | 第89页 |
4.3.6 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与体外反应 | 第89-90页 |
4.3.7 同位素标记的底物喂养实验 | 第90-91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91-110页 |
4.4.1 bln基因簇边界确定 | 第91页 |
4.4.2 bln基因簇各基因功能注释及分析 | 第91-93页 |
4.4.3 bln基因簇中相关合成基因的敲除 | 第93-95页 |
4.4.4 bln基因簇相关合成基因敲除株的产物谱检测 | 第95-102页 |
4.4.5 blnJ在酿酒酵母中的异源表达和喂养反应 | 第102-104页 |
4.4.6 blnJ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体外反应 | 第104页 |
4.4.7 blnF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体外反应 | 第104-106页 |
4.4.8 同位素标记的底物喂养实验 | 第106页 |
4.4.9 推测的balanol生物合成途径 | 第106-110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110-112页 |
第5章 本论文研究成果及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3页 |
附录 | 第123-139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