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5页 |
1.1 鸡马立克氏病(MD)及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 | 第12-16页 |
1.1.1 鸡马立克氏病(MD)的流行病学及防控 | 第12-14页 |
1.1.2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基因组及编码蛋白 | 第14-16页 |
1.2 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 | 第16-20页 |
1.2.1 TLRs介导的信号转导 | 第17-18页 |
1.2.2 RLRs介导的信号转导 | 第18-19页 |
1.2.3 DNA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 第19-20页 |
1.3 病毒调控干扰素信号通路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 | 第20-23页 |
1.3.1 病毒蛋白拮抗Ⅰ型干扰素产生 | 第20-22页 |
1.3.2 病毒蛋白拮抗Ⅰ型干扰素信号转导 | 第22-23页 |
1.3.3 病毒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与其干扰素应答拮抗 | 第23页 |
1.4 MDV调控DNA受体信号通路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 | 第23-24页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2章 拮抗DNA受体信号通路的MDV蛋白的筛选 | 第25-41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9页 |
2.1.1 细胞、引物、试剂 | 第25-26页 |
2.1.2 RNA抽提及反转录 | 第26页 |
2.1.3 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检测 | 第26-27页 |
2.1.4 鸡IFN-β的ELISA检测 | 第27页 |
2.1.5 MDV体外复制动力学曲线的绘制 | 第27页 |
2.1.6 外源DNA刺激DF1细胞后IFN-β的检测 | 第27-28页 |
2.1.7 RNA干扰实验 | 第28页 |
2.1.8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 第28-29页 |
2.2 结果 | 第29-37页 |
2.2.1 MDV感染后期,宿主细胞IFN-β产生受到抑制 | 第29-31页 |
2.2.2 禽类细胞中存在DNA受体 | 第31-33页 |
2.2.3 MDV通过cGAS-STING通路诱导IFN-β的产生 | 第33-34页 |
2.2.4 cGAS或STING敲低抑制MDV诱导IFN-β的产生 | 第34-35页 |
2.2.5 cGAS- STING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的建立 | 第35-36页 |
2.2.6 拮抗宿主IFN-β产生的MDV病毒蛋白的筛选 | 第36-37页 |
2.3 讨论 | 第37-41页 |
第3章 MDV VP23蛋白逃逸DNA识别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 第41-64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8页 |
3.1.1 病毒、细胞及抗体 | 第41-42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2页 |
3.1.3 质粒构建 | 第42-43页 |
3.1.4 荧光定量PCR | 第43-44页 |
3.1.5 鸡IFN-β的检测 | 第44页 |
3.1.6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 第44-45页 |
3.1.7 RNA干扰实验 | 第45页 |
3.1.8 VP23稳定表达细胞系的构建 | 第45-46页 |
3.1.9 shRNA慢病毒干扰VP23实验 | 第46页 |
3.1.10 免疫共沉淀与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46-47页 |
3.1.11 激光共聚焦实验 | 第47-48页 |
3.1.12 非变性蛋白胶实验 | 第48页 |
3.2 结果 | 第48-61页 |
3.2.1 MDV VP23蛋白抑制cGAS-STING诱导的IFN-β表达 | 第48-50页 |
3.2.2 MDV VP23蛋白抑制ISD诱导的IFN-β的产生 | 第50-51页 |
3.2.3 VP23抑制病毒DNA触发的IFN-β的产生并促进病毒复制 | 第51-52页 |
3.2.4 VP23敲低促进IFN-β的产生并抑制病毒的复制 | 第52-53页 |
3.2.5 VP23在转录因子IRF7水平抑制IFN-β表达 | 第53-55页 |
3.2.6 VP23阻断IRF7入核 | 第55-57页 |
3.2.7 VP23与IRF7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 第57-58页 |
3.2.8 VP23竞争性阻断TBK1与IRF7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58-59页 |
3.2.9 VP23与TBK1结合于IRF7的同一结构域 | 第59-61页 |
3.3 讨论 | 第61-64页 |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7页 |
附录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