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7页 |
1.1 营养因素对鹿茸生长的调节 | 第15-20页 |
1.1.1 营养因素对鹿体重及鹿茸性状的影响 | 第15-16页 |
1.1.2 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营养对鹿茸生长的调节作用 | 第16-18页 |
1.1.3 钙、磷营养对鹿茸生长的调节 | 第18-19页 |
1.1.4 硒和铜等营养对鹿茸生长的调节 | 第19页 |
1.1.5 维生素对鹿茸生长的影响 | 第19页 |
1.1.6 营养因素对鹿茸和鹿角营养含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 梅花鹿矿物质代谢沉积特点 | 第20-23页 |
1.2.1 鹿茸骨化过程及骨骼中矿物质代谢特点 | 第21-22页 |
1.2.2 鹿茸再生周期中矿物质重吸收的特点 | 第22页 |
1.2.3 鹿茸再生周期中快速骨化的分子调控 | 第22-23页 |
1.3 鹿茸功效作用及其物质基础 | 第23-25页 |
1.3.1 鹿茸成分与作用功效 | 第23-25页 |
1.3.2 鹿茸成分与骨质沉积的研究 | 第25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幼龄梅花鹿钙磷代谢规律研究 | 第27-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2.1.1 试验设计和试验动物 | 第27-28页 |
2.1.2 试验日粮和饲养管理 | 第28页 |
2.1.3 样品采集 | 第28页 |
2.1.4 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28-30页 |
2.1.5 统计方法 | 第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2.2.1 不同钙磷浓度日粮对梅花鹿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2 不同钙磷水平对梅花鹿蛋白质、脂肪及钙磷消化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3 不同钙磷水平日粮对梅花鹿血清矿物质元素钙、磷、镁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4 不同钙磷水平日粮对梅花鹿血清中与钙代谢相关的激素指标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5 不同钙磷水平日粮对梅花鹿血液中性激素睾酮和雌二醇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2.3 讨论 | 第34-36页 |
2.3.1 不同钙磷浓度日粮对1 岁龄梅花鹿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34页 |
2.3.2 不同钙磷浓度日粮对1 岁龄梅花鹿钙磷等营养消化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3 不同钙磷浓度日粮对1 岁龄梅花鹿血液中钙、磷和镁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2.3.4 不同钙磷浓度日粮对1 岁龄梅花鹿血液相关的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5 不同钙磷浓度日粮对1 岁龄梅花鹿血液性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生茸期梅花鹿钙磷代谢规律及产茸性能研究 | 第37-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3.1.1 动物和管理 | 第37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3.1.3 样品采集 | 第38-39页 |
3.1.4 检测方法 | 第39页 |
3.1.5 统计方法 | 第3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3.2.1 营养物质消化率 | 第39-40页 |
3.2.2 粪样品中钙和磷含量 | 第40-41页 |
3.2.3 鹿茸样品中Ca和 P含量 | 第41页 |
3.2.4 血清Ca、P和 Mg含量 | 第41页 |
3.2.5 血清PTH、ALP、BGP、T和 E2 含量 | 第41-42页 |
3.2.6 鹿茸生产性能 | 第42-43页 |
3.3 讨论 | 第43-44页 |
3.3.1 养分表观消化率 | 第43页 |
3.3.2 血清、粪样和鹿茸中的钙和磷 | 第43-44页 |
3.3.3 血清与钙代谢相关的激素指标 | 第44页 |
3.3.4 鹿茸生产性能 | 第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鹿茸不同发育时期钙磷的沉积规律研究 | 第45-5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4.1.1 动物和试验设计 | 第45-46页 |
4.1.2 后肢胫骨X光密度测定 | 第46页 |
4.1.3 肋骨骨组织取样 | 第46-47页 |
4.1.4 骨组织学结构观察 | 第47页 |
4.1.5 骨组织中钙、磷含量对比 | 第47-48页 |
4.1.6 钙磷消化率测定 | 第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4.2.1 后肢胫骨密度对比分析 | 第48页 |
4.2.2 肋骨组织学观察与分析 | 第48-49页 |
4.2.3 不同时期钙磷消化率对比 | 第49-50页 |
4.2.4 鹿茸生长收割时间点对比 | 第50-51页 |
4.2.5 骨组织中钙磷含量检测 | 第51页 |
4.3 讨论 | 第51-53页 |
4.3.1 鹿茸再生周期中不同时期肋骨组织结构和后肢胫骨密度 | 第51页 |
4.3.2 日粮中钙消化规律以及对应的鹿茸发育时期 | 第51-52页 |
4.3.3 骨质沉积能力最强对应的鹿茸发育时期 | 第52页 |
4.3.4 鹿作为研究骨质疏松模型的潜力 | 第52-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梅花鹿三叉茸营养成分分析 | 第54-6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5.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4页 |
5.1.2 样品前处理 | 第54-55页 |
5.1.3 矿物质元素测定方法 | 第55-56页 |
5.1.4 蛋白质测定方法 | 第5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5.2.1 煮炸方式处理的三叉茸不同区段20 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分析 | 第56-57页 |
5.2.2 冻干方式处理的三叉茸不同区段20 种矿物质元素含量 | 第57-58页 |
5.2.3 煮炸方法和冻干方法对三叉茸不同区段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58-61页 |
5.2.4 不同区段粗蛋白质含量 | 第61-62页 |
5.3 讨论 | 第62-63页 |
5.3.1 三叉茸不同区段20 种元素含量对比 | 第62页 |
5.3.2 煮炸茸和冻干茸对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3 三叉茸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 第63页 |
5.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鹿茸骨质沉积能力的功效验证 | 第64-73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8页 |
6.1.1 仪器与试剂 | 第64页 |
6.1.2 试验动物 | 第64页 |
6.1.3 鹿茸样品预处理 | 第64-65页 |
6.1.4 建立动物模型 | 第65页 |
6.1.5 分组与给药 | 第65-66页 |
6.1.6 组织取样及处理 | 第66页 |
6.1.7 骨生物力学测定 | 第66页 |
6.1.8 骨微结构观察 | 第66-67页 |
6.1.9 血清激素及骨代谢相关指标测定 | 第67页 |
6.1.10 血清、骨及肝脏中矿物质元素测定 | 第67-68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6.2.1 试验动物大鼠体重比较 | 第68页 |
6.2.2 各试验组去卵巢大鼠子宫重量的变化 | 第68-69页 |
6.2.3 血清钙、游离钙、维生素D 和血清磷P含量 | 第69页 |
6.2.4 血清钙代谢相关激素指标测定 | 第69页 |
6.2.5 骨成分分析 | 第69-70页 |
6.2.6 股骨生物力学 | 第70-71页 |
6.3 讨论 | 第71-72页 |
6.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鹿茸小分子物质组成 | 第73-83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7.1.1 试验材料与分组 | 第73页 |
7.1.2 样品预处理 | 第73-74页 |
7.1.3 UHPLC-QTOF-MS分析条件 | 第74页 |
7.1.4 UHPLC-QTOF-MS数据预处理 | 第74页 |
7.1.5 统计分析和差异代谢物的识别 | 第74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1页 |
7.2.1 不同区段鹿茸代谢小分子物质的鉴定 | 第74-75页 |
7.2.2 总体样本主成分(PCA)分析 | 第75-76页 |
7.2.3 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PLS-DA) | 第76-78页 |
7.2.4 正交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OPLS-DA) | 第78-80页 |
7.2.5 差异代谢物筛选 | 第80-81页 |
7.3 讨论 | 第81-82页 |
7.4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