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引言 | 第9-11页 |
1.2 网络欺负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网络欺负的界定 | 第11-12页 |
1.2.2 网络欺负的状况和特点 | 第12-14页 |
1.2.3 网络欺负的理论及其发展 | 第14-15页 |
1.3 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网络欺负的关系 | 第15-17页 |
1.3.1 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概念 | 第15-16页 |
1.3.2 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网络欺负的关系 | 第16-17页 |
1.4 道德推脱和网络欺负的关系 | 第17-19页 |
1.4.1 道德推脱的概念 | 第17-18页 |
1.4.2 道德推脱和网络欺负的关系 | 第18-19页 |
1.5 心理虐待、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的关系 | 第19-20页 |
1.6 农村青少年 | 第20-21页 |
1.7 已有研究的局限 | 第21-23页 |
2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3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3 研究1 农村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基本状况 | 第24-40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3.2 研究问题 | 第24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4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3.4.1 被试 | 第24-26页 |
3.4.2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3.4.3 研究程序 | 第27页 |
3.4.4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3.5 研究结果 | 第27-35页 |
3.5.1 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 | 第27-29页 |
3.5.2 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的一般情况 | 第29页 |
3.5.3 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的具体特征 | 第29-32页 |
3.5.4 青少年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的人口学差异 | 第32-35页 |
3.6 讨论 | 第35-39页 |
3.6.1 农村青少年网络欺负的一般状况 | 第35-36页 |
3.6.2 青少年在网络欺负中的不同角色 | 第36-37页 |
3.6.3 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的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7-39页 |
3.7 结论 | 第39-40页 |
4 研究2 心理虐待与忽视、道德推脱对农村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 | 第40-46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4.2 研究问题 | 第40页 |
4.3 研究假设 | 第40页 |
4.4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4.4.1 被试 | 第40页 |
4.4.2 研究工具 | 第40-41页 |
4.4.3 研究程序 | 第41页 |
4.4.4 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4.5 研究结果 | 第42-45页 |
4.5.1 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基本状况 | 第42页 |
4.5.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 | 第42-43页 |
4.5.3 道德推脱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网络欺负间的中介作用 | 第43-45页 |
4.6 讨论 | 第45-46页 |
4.6.1 农村青少年遭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基本状况 | 第45页 |
4.6.2 心理虐待与忽视对网络欺负的影响 | 第45页 |
4.6.3 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 | 第45-46页 |
4.7 结论 | 第46页 |
5 总结 | 第46-49页 |
5.1 总结 | 第46-47页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47-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