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 | 第13-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1 江苏农区种草养畜概况 | 第16-17页 |
2 南方农区多花黑麦草的生产模式 | 第17-19页 |
2.1 种植方式 | 第17-18页 |
2.2 栽培技术 | 第18-19页 |
3 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4 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制约因素 | 第20-22页 |
4.1 荫蔽环境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0-21页 |
4.2 播种期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1-22页 |
4.3 播种量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2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不同播种期对多花黑麦草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24-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1.1 试验地概况 | 第24-25页 |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25-26页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6-27页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2.1 播种期对盆栽多花黑麦草苗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 播种期对盆栽多花黑麦草苗期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 播种期对盆栽多花黑麦草苗期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2.4 播种期对田间小苗越冬前生长及越冬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播种期对多花黑麦草田间成苗数的影响 | 第30-31页 |
2.6 播种期对田间第一茬多花黑麦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1页 |
2.7 播种期对田间第一茬多花黑麦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31-32页 |
2.8 播种期对田间第二茬多花黑麦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2-33页 |
2.9 播种期对田间第二茬多花黑麦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33页 |
2.10 生长速度和再生速度 | 第33-35页 |
2.11 干物质产量及营养品质产量 | 第35-36页 |
2.12 干物质产量及营养品质产量与越冬前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 第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遮荫胁迫对多花黑麦草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8-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1.1 试验地概况 | 第38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38-39页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9页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2.1 解除遮荫后多花黑麦草小苗农艺性状的变化 | 第39-41页 |
2.2 解除遮荫后多花黑麦草小苗抗氧化系统的变化 | 第41-44页 |
2.3 解除遮荫后多花黑麦草小苗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4-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不同播种量对多花黑麦草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48-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1.1 试验地概况 | 第48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48-49页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9页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2.1 播种量对多花黑麦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9-50页 |
2.2 播种量对多花黑麦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50页 |
2.3 播种量对多花黑麦草成苗数的影响 | 第50-51页 |
2.4 生长速度和再生速度 | 第51-53页 |
2.5 干物质产量及营养品质产量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6页 |
第五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 第56-60页 |
1 综合讨论 | 第56-58页 |
1.1 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适宜播种期 | 第56-57页 |
1.2 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最适播种量 | 第57-58页 |
2 结论 | 第58-60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