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视角下“网络成瘾—脱瘾”案例研究--以H社区五位青少年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7-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三、研究创新 | 第8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8-10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七、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 | 第20-25页 |
一、网络关系成瘾 | 第21页 |
二、信息收集成瘾 | 第21-23页 |
三、网络色情成瘾 | 第23页 |
四、网游游戏成瘾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 第25-31页 |
一、对抗与吵闹的家庭环境 | 第25-27页 |
(一)亲子的对抗 | 第25-26页 |
(二)交流的缺乏 | 第26-27页 |
(三)吵闹的环境 | 第27页 |
二、排斥与孤单的朋辈群体 | 第27-29页 |
(一)朋友的缺乏 | 第28页 |
(二)班级的排斥 | 第28-29页 |
三、落后与逃避的校园体验 | 第29-31页 |
(一)落后的学业 | 第29-30页 |
(二)老师的漠视 | 第30页 |
(三)滚动的座位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多元化干预模型具体介绍 | 第31-35页 |
一、参观戒瘾机构 | 第31-32页 |
二、开展个案辅导 | 第32页 |
三、组织朋辈小组 | 第32-33页 |
四、介入家庭内部 | 第33-34页 |
五、校园资源调动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多元化干预模式成效分析 | 第35-41页 |
一、个人意识的觉醒 | 第35-37页 |
(一)机构参观与意识萌芽 | 第35-36页 |
(二)视频观看与意识巩固 | 第36页 |
(三)目标设定与意识强化 | 第36-37页 |
二、朋辈群体的支持 | 第37页 |
(一)交友增多与支持获得 | 第37页 |
(二)技能提升与支持巩固 | 第37页 |
三、家庭功能的完善 | 第37-39页 |
(一)良性沟通与功能恢复 | 第38页 |
(二)矛盾缓和与功能提升 | 第38页 |
(三)关心爱护与功能巩固 | 第38-39页 |
四、校园生活的融入 | 第39-41页 |
(一)重新回归与融入起步 | 第39页 |
(二)成绩提升于融入深化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41-46页 |
一、讨论 | 第41-42页 |
(一)精神力量的增强有利于化解危机 | 第41页 |
(二)朋辈群体的支持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社会化 | 第41页 |
(三)家庭氛围的改善有利于化解成长危机 | 第41页 |
(四)教学制度的变革促进青少年成长 | 第41-42页 |
二、总结 | 第42-44页 |
(一)网络成瘾是结构性功能失调后的重构 | 第42-43页 |
(二)网络脱瘾是保护因子重构的结果 | 第43-44页 |
三、反思 | 第44-45页 |
(一)关于研究本身的反思 | 第44页 |
(二)关于社工介入的反思 | 第44-45页 |
四、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访谈提纲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