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循证实践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一、循证实践 | 第13-14页 |
二、社区矫正 | 第14-15页 |
三、循证矫正 | 第15页 |
第二节 社会工作循证实践产生的背景 | 第15-17页 |
一、医学背景 | 第16页 |
二、心理学背景 | 第16-17页 |
三、社会工作背景 | 第17页 |
第三节 社会工作循证实践之争论 | 第17-19页 |
第四节 既往研究的价值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社会工作循证实践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 第21-35页 |
第一节 循证视角下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 | 第21-26页 |
一、“北京模式”与“上海模式” | 第21-22页 |
二、当前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三、传统社区矫正与循证社区矫正的区别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循证实践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效果 | 第26-29页 |
一、国外的成功经验 | 第26-27页 |
二、国内的实践试点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循证实践运用框架 | 第29-31页 |
一、循证实施步骤 | 第30页 |
二、循证视角下社区矫正基本流程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我国司法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循证实践 | 第31-35页 |
一、司法社工的循证知识 | 第31-32页 |
二、证据的分类 | 第32-33页 |
三、证据的运用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国内循证实践运用面临的挑战 | 第35-45页 |
第一节 来自循证实践本身的挑战 | 第35-39页 |
一、证据的有效性 | 第35-36页 |
二、证据的层级划分 | 第36-38页 |
三、证据不足的挑战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推行循证实践的环境 | 第39-42页 |
一、来自传统矫正模式的挑战 | 第39-41页 |
二、制度环境的挑战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循证实践主体因素 | 第42-45页 |
一、司法社会工作者 | 第42-43页 |
二、机构管理者 | 第43-44页 |
三、司法行政人员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社会工作循证实践在社区矫正中的发展方向 | 第45-52页 |
第一节 社会工作循证实践本土化 | 第45-48页 |
一、以理论学习为先导 | 第46页 |
二、以局部试点为带动 | 第46-47页 |
三、从传统与循证模式并存到独立运行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循证社区矫正服务科学化和专业化 | 第48-52页 |
一、科学建立矫正模式 | 第48-50页 |
二、创新亲情帮教制度 | 第50页 |
三、协同合作提升专业服务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