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农村公路相关概念 | 第13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二、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一、论文创新 | 第19页 |
二、论文不足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相关概念 | 第21-28页 |
第一节 农村公路相关概念、分类及特点 | 第21-23页 |
一、国外农村公路定义与种类 | 第21页 |
二、国内农村公路定义与范畴 | 第21-22页 |
三、农村公路特点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相关概念 | 第23-28页 |
一、农村公路养护分类与基本要求 | 第23-24页 |
二、农村公路养护质量和技术状况评定 | 第24-26页 |
三、农村公路防灾与应急处置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无锡市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和问题 | 第28-40页 |
第一节 无锡市农村公路基本情况 | 第28-34页 |
一、无锡市农村公路发展历程 | 第28-31页 |
二、无锡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 | 第31-34页 |
第二节 无锡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问题 | 第34-40页 |
一、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有待提高 | 第34-35页 |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 | 第35-36页 |
三、事权财权不对等造成重建轻养和轻管 | 第36-38页 |
四、从业队伍组成复杂,工程技术人员匮乏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无锡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第40-48页 |
第一节 农村公路养护经费未得到财政有效保障 | 第40-43页 |
一、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供给组成 | 第40页 |
二、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供需现状 | 第40-42页 |
三、造成养护经费供需失衡主要原因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未能有效培养市场化养护体制 | 第43-44页 |
一、事企分离不彻底 | 第43页 |
二、资源配制未能充分采用市场机制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政府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 第44-46页 |
一、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 第44-45页 |
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小 | 第45页 |
三、政策引导效果不明显 | 第45-46页 |
第四节 未建立政府、公路管养机构与公众良性互动机制 | 第46-48页 |
一、公众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决策困难重重 | 第46-47页 |
二、公众参与农村公路养护决策的层次不高、影响力有限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国内外的经验与启示 | 第48-53页 |
第一节 国外发达国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践 | 第48-49页 |
一、美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特点 | 第48-49页 |
二、英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特点 | 第49页 |
第二节 其他省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践 | 第49-53页 |
一、云南省模式 | 第49-50页 |
二、浙江省模式 | 第50-51页 |
三、借鉴与启示 | 第51-53页 |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对策研究 | 第53-71页 |
第一节 政府主导,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 | 第53-60页 |
一、强化责任主体,理顺管理体系 | 第53-55页 |
二、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 | 第55-57页 |
三、培养高素质管理队伍 | 第57-58页 |
四、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 第58-59页 |
五、多部门联动,加强治超管理 | 第59页 |
六、发挥村委会的纽带作用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强化养护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 第60-63页 |
一、加强养护管理,推行养护管理分级管理模式 | 第60-61页 |
二、逐步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 | 第61-62页 |
三、积极创新试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新方法 | 第62-63页 |
第三节 服务社会、公众参与和外部监督 | 第63-67页 |
一、建立完善农村公路应急救援机制 | 第63-64页 |
二、围绕农村公路发展特色地方经济 | 第64-65页 |
三、落实农村路长制、农村桥梁桥长制 | 第65页 |
四、规范危桥管理,保障安全 | 第65-66页 |
五、弘扬正能量,设立“爱路护路员” | 第66-67页 |
六、调查分析,集思广益 | 第67页 |
第四节 建立农村公路后评价指标体系及激励机制 | 第67-71页 |
一、评价指标的确定和分类 | 第67页 |
二、农村公路项目特点和后评价方法选择 | 第67-68页 |
三、社会影响评价内容 | 第68-69页 |
四、强化考评,建立激励机制 | 第69-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一、主要的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二、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