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安息香属植物概况 | 第11-12页 |
1.2 安息香属植物种子的休眠特性 | 第12-13页 |
1.3 安息香属植物快速繁育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1 种子繁殖研究 | 第13-15页 |
1.3.2 离体培养快速繁殖研究 | 第15页 |
1.3.3 扦插繁殖研究 | 第15-16页 |
1.4 GA和ABA生物合成与代谢对种子休眠萌发的调控 | 第16-17页 |
1.4.1 GA生物合成与代谢对种子休眠萌发的调控 | 第16页 |
1.4.2 ABA生物合成与代谢对种子休眠萌发的调控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白花龙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 第19-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9-23页 |
2.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5页 |
2.3.1 种子形态特征 | 第23-24页 |
2.3.2 种子活力与萌发率 | 第24-25页 |
2.3.3 离体胚萌发 | 第25-26页 |
2.3.4 种壳透水性 | 第26-27页 |
2.3.5 种壳透气性 | 第27页 |
2.3.6 白花龙种子浸提液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7-32页 |
2.3.7 GA和ABA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2-35页 |
2.4 讨论 | 第35-37页 |
2.4.1 种壳透性与种子休眠的关系 | 第35页 |
2.4.2 抑制物质与种子休眠的关系 | 第35-36页 |
2.4.3 GA和ABA与种子休眠的关系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白花龙种子繁殖研究 | 第38-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3.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3.3.1 解除种子休眠 | 第40-42页 |
3.3.2 种子酸蚀处理后沙培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 第42-44页 |
3.4 讨论 | 第44-46页 |
3.4.1 种子休眠解除的方法 | 第44-46页 |
3.4.2 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种子萌发的关系 | 第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白花龙离体培养快繁研究 | 第47-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4.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47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47-49页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4.3.1 不同激素配比对白花龙继代增殖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2 不同基本培养基、生根方法和IBA浓度对白花龙生根培养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3 炼苗移栽 | 第52页 |
4.4 讨论 | 第52-54页 |
4.4.1 不同激素浓度和种类对白花龙继代增殖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2 不同基本培养基、生根方法和IBA浓度对白花龙生根培养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白花龙扦插繁殖研究 | 第55-6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5.2 数据记录与分析方法 | 第5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5.3.1 激素种类、浓度及处理时间对白花龙扦插生根的影响 | 第56-59页 |
5.3.2 枝条不同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第59-61页 |
5.4 讨论 | 第61-63页 |
5.4.1 不定根发生的部位 | 第61页 |
5.4.2 外界环境条件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第61页 |
5.4.3 激素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4 不同枝条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5页 |
第七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