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岩石性质及其测定论文

深埋岩体非均质时效破裂机制及细观演化机理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状态第13-18页
        1.2.1 岩石非均质特性研究第14页
        1.2.2 非均质岩石时效力学特性研究第14-18页
    1.3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研究目标第18-19页
        1.3.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3 采用的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非均质岩体时效力学模型的基本理论第21-38页
    2.1 Weibull分布基本理论第21-22页
    2.2 Weibull分布的数值实现第22-24页
        2.2.1 Weibull随机数产生第22-23页
        2.2.2 生成服从Weibull分布的随机数第23页
        2.2.3 物理参数服从Weibull分布第23-24页
    2.3 非均质岩石幂函数型细观时效力学模型第24-37页
        2.3.1 二维非均质岩体时效力学模型的构建步骤及实其现过程第25-30页
        2.3.2 二维平行粘结衰减时效力学模型运行流程第30-32页
        2.3.3 三维非均质岩体时效力学模型的构建步骤及实其现过程第32-35页
        2.3.4 三维平行粘结衰减时效力学模型运行流程第35-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非均质岩石力学特性研究第38-73页
    3.1 岩石数值模型的构建与细观力学参数的识别第39-42页
        3.1.1 岩石几何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3.1.2 非均质岩石细观参数的识别第40-41页
        3.1.3 多物理参数耦合使用时的一致性问题第41-42页
    3.2 单轴压缩和围压效应下的岩石非均质性特性规律的对比研究第42-72页
        3.2.1 单轴压缩下的形态曲线变化第43-44页
        3.2.2 围压效应下的形态曲线变化规律第44-53页
        3.2.3 单轴和围压效应下非均质岩石能量耗散规律第53-63页
            3.2.3.1 非均质岩石在单轴压缩下的能量耗散规律第55-59页
            3.2.3.2 非均质岩石在围压效应下的能量耗散规律第59-62页
            3.2.3.3 能量分配与转移规律第62-63页
        3.2.4 裂纹演化规律第63-72页
    3.3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非均质岩石时效力学特性研究第73-115页
    4.1 非均质岩样数值模型的构建与细观参数的识别第73-77页
        4.1.1 岩石蠕变数值模型的构建过程第73-76页
        4.1.2 岩石蠕变细观参数的识别第76-77页
    4.2 典型蠕变曲线的一般规律第77-78页
    4.3 单一均质度下的岩样在不同应力强度比下的时效特性规律第78-86页
        4.3.1 不同应力水平下时效形态曲线规律第78-80页
        4.3.2 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时效破坏模式第80-84页
        4.3.3 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能量耗散时效特性规律第84-86页
    4.4 不同均质度下的岩石时效特性规律第86-94页
        4.4.1 不同均质度下的岩石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时效形态曲线规律第86-91页
        4.4.2 不同均质度下的岩石时效裂纹累积规律第91-94页
        4.4.3 不同均质度下的岩石能量时效特性规律第94页
    4.5 围压效应下的时效特性规律第94-102页
        4.5.1 不同围压作用下的岩样在各应力水平下的时效形态曲线第95-97页
        4.5.2 不同围压作用下的岩样在各应力水平下的能量时效特性规律第97-101页
        4.5.3 不同围压作用下的岩样在各应力水平下的裂纹比重时效演化规律第101-102页
    4.6 不等围压效应下的时效特性规律的影响第102-114页
        4.6.1 初始应力σ_1=σ_2=σ_3下的时效形态曲线第103-108页
        4.6.2 初始应力σ_1=σ_2=σ_3下的时效形态曲线规律第108-114页
    4.7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15-125页
    5.1 主要结论第115-122页
    5.2 展望第122-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4页
附录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坪水电厂进水口水流条件优化与改进研究
下一篇:情景教学法在北京市和平里第一小学一年级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