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状态 | 第13-18页 |
1.2.1 岩石非均质特性研究 | 第14页 |
1.2.2 非均质岩石时效力学特性研究 | 第14-18页 |
1.3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3 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非均质岩体时效力学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21-38页 |
2.1 Weibull分布基本理论 | 第21-22页 |
2.2 Weibull分布的数值实现 | 第22-24页 |
2.2.1 Weibull随机数产生 | 第22-23页 |
2.2.2 生成服从Weibull分布的随机数 | 第23页 |
2.2.3 物理参数服从Weibull分布 | 第23-24页 |
2.3 非均质岩石幂函数型细观时效力学模型 | 第24-37页 |
2.3.1 二维非均质岩体时效力学模型的构建步骤及实其现过程 | 第25-30页 |
2.3.2 二维平行粘结衰减时效力学模型运行流程 | 第30-32页 |
2.3.3 三维非均质岩体时效力学模型的构建步骤及实其现过程 | 第32-35页 |
2.3.4 三维平行粘结衰减时效力学模型运行流程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非均质岩石力学特性研究 | 第38-73页 |
3.1 岩石数值模型的构建与细观力学参数的识别 | 第39-42页 |
3.1.1 岩石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1.2 非均质岩石细观参数的识别 | 第40-41页 |
3.1.3 多物理参数耦合使用时的一致性问题 | 第41-42页 |
3.2 单轴压缩和围压效应下的岩石非均质性特性规律的对比研究 | 第42-72页 |
3.2.1 单轴压缩下的形态曲线变化 | 第43-44页 |
3.2.2 围压效应下的形态曲线变化规律 | 第44-53页 |
3.2.3 单轴和围压效应下非均质岩石能量耗散规律 | 第53-63页 |
3.2.3.1 非均质岩石在单轴压缩下的能量耗散规律 | 第55-59页 |
3.2.3.2 非均质岩石在围压效应下的能量耗散规律 | 第59-62页 |
3.2.3.3 能量分配与转移规律 | 第62-63页 |
3.2.4 裂纹演化规律 | 第63-7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非均质岩石时效力学特性研究 | 第73-115页 |
4.1 非均质岩样数值模型的构建与细观参数的识别 | 第73-77页 |
4.1.1 岩石蠕变数值模型的构建过程 | 第73-76页 |
4.1.2 岩石蠕变细观参数的识别 | 第76-77页 |
4.2 典型蠕变曲线的一般规律 | 第77-78页 |
4.3 单一均质度下的岩样在不同应力强度比下的时效特性规律 | 第78-86页 |
4.3.1 不同应力水平下时效形态曲线规律 | 第78-80页 |
4.3.2 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时效破坏模式 | 第80-84页 |
4.3.3 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能量耗散时效特性规律 | 第84-86页 |
4.4 不同均质度下的岩石时效特性规律 | 第86-94页 |
4.4.1 不同均质度下的岩石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时效形态曲线规律 | 第86-91页 |
4.4.2 不同均质度下的岩石时效裂纹累积规律 | 第91-94页 |
4.4.3 不同均质度下的岩石能量时效特性规律 | 第94页 |
4.5 围压效应下的时效特性规律 | 第94-102页 |
4.5.1 不同围压作用下的岩样在各应力水平下的时效形态曲线 | 第95-97页 |
4.5.2 不同围压作用下的岩样在各应力水平下的能量时效特性规律 | 第97-101页 |
4.5.3 不同围压作用下的岩样在各应力水平下的裂纹比重时效演化规律 | 第101-102页 |
4.6 不等围压效应下的时效特性规律的影响 | 第102-114页 |
4.6.1 初始应力σ_1=σ_2=σ_3下的时效形态曲线 | 第103-108页 |
4.6.2 初始应力σ_1=σ_2=σ_3下的时效形态曲线规律 | 第108-11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2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15-122页 |
5.2 展望 | 第122-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4页 |
附录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