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水稻灌区防治农田面源水污染排水系统及其效果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1 水稻灌区农田面源水污染的现状和成因第14-15页
        1.1.2 解决水稻灌区农业面源水污染的迫切性第15-16页
    1.2 本文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第16-17页
        1.2.1 第一条途径及源头减污过程第16页
        1.2.2 第二条途径及三个排水降污过程第16页
        1.2.3 全系统总体降污第16-17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1 稻田节水灌溉及水肥综合调控削减农田面源污染的研究第17页
        1.3.2 田间草沟及骨干生态沟削减农田面源污染的研究第17-18页
        1.3.3 湿地削减农田面源污染的研究第18页
        1.3.4 WRSIS系统的研究第18-19页
        1.3.5 “四道防线降污系统”的建立及其降污效果的研究第19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2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第19-20页
        1.4.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2 场地布设及场地条件第22-29页
    2.1 场地布设第22-23页
    2.2 广西灌溉试验中心站试区基本条件第23页
        2.2.1 试区基本条件第23页
        2.2.2 试验年份及农业生产措施第23页
    2.3 枧江头试验区基本布设第23-28页
        2.3.1 系统的构成第23-25页
        2.3.2 样板试验大田的布设第25页
        2.3.3 田间草沟第25页
        2.3.4 塘堰湿地第25-27页
        2.3.5 骨干生态沟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源头减污技术与效果第29-56页
    3.1 对比试验处理及试验田布设第29-31页
        3.1.1 灌溉试验站试区各处理的设计第29-30页
        3.1.2 灌溉试验站试区对比试验田块布置第30-31页
        3.1.3 枧江头试区样板大田试验处理第31页
    3.2 观测内容与方法第31-34页
        3.2.1 试验站试区观测内容及方法第31-33页
        3.2.2 枧江头试验区观测内容及方法第33-34页
    3.3 稻田水肥综合调控模式的增产节水效果第34-50页
        3.3.1 水稻生育期及气象农事条件第34-36页
        3.3.2 试验站试区产量和灌水量分析第36-45页
        3.3.3 试验站试区产量和灌水量成果显著性分析第45-47页
        3.3.4 枧江头试验区样板大田试验的增产节水效果第47-50页
    3.4 水肥综合调控模式的减排降污效果分析第50-54页
        3.4.1 试验站试区减污效果第50-53页
        3.4.2 枧江头试验区样板大田减污效果第53-54页
    3.5 各水肥管理模式的综合比较分析第54-55页
        3.5.1 适宜采用的最优水肥管理模式第54-55页
        3.5.2 最优水肥管理模式节水增产减污机理分析第55页
    3.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4 排水过程中降污技术与效果第56-85页
    4.1 田间草沟构造及降污效果第56-62页
        4.1.1 田间草沟构造及沟中植物第56页
        4.1.2 田间草沟降污效果第56-62页
        4.1.3 田间草沟降污机理分析第62页
    4.2 塘堰湿地构造及降污效果第62-76页
        4.2.1 塘堰湿地构造及湿地植物第63-64页
        4.2.2 湿地降污效果第64-69页
        4.2.3 湿地降污机理分析及湿地设计中须注意的问题第69-71页
        4.2.4 应用K-C~*模型模拟湿地出口氮磷浓度第71-75页
        4.2.5 模型验证第75-76页
    4.3 骨干生态沟构造及降污效果第76-81页
        4.3.1 骨干生态沟构造及沟中植物第77页
        4.3.2 骨干生态沟降污效果第77-81页
        4.3.3 骨干生态沟降污机理分析及设计中须注意的问题第81页
    4.4 本系统全过程降污的效果及机理分析第81-84页
        4.4.1 本系统全过程降污的效果第81-83页
        4.4.2 本系统全过程降污的机理分析第83-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5 生态沟植物及密度对降污的影响及生态沟经济效益评估第85-110页
    5.1 平田试验区基本情况及生态沟的布置第85-88页
        5.1.1 平田试验区基本情况第85页
        5.1.2 试验区内生态沟布置及结构第85-87页
        5.1.3 生态沟内植物及其密度第87-88页
    5.2 生态沟不同尺度和沟中不同植物及密度削减氮磷效果第88-93页
        5.2.1 研究目标第88页
        5.2.2 试验方法及取样观测项目第88-89页
        5.2.3 削减TN及TP的效果第89-93页
    5.3 生态沟不同植物及密度产生的正负效益与生态沟综合效益评估第93-108页
        5.3.1 试验方法及取样观测项目第94页
        5.3.2 不同植物密度的生态沟经济效益分析计算第94-108页
    5.4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6 研究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第110-117页
    6.1 技术推广方式第110页
    6.2 示范推广区基本情况第110-113页
        6.2.1 推广区农田面源水源污染现状第110-111页
        6.2.2 示范推广区的选定及降污系统的布设第111-113页
    6.3 示范推广区的试验观测第113-114页
        6.3.1 试验观测的内容第113页
        6.3.2 试验观测的成果第113-114页
    6.4 支撑体系的构建第114-115页
        6.4.1 排水降污系统技术推广规划的制定第114-115页
        6.4.2 技术推广支撑体系的建立第115页
        6.4.3 农业面源水污染防治当中法制手段的运用第115页
        6.4.4 经济支撑体系的构建第115页
    6.5 示范推广应用的成果第115-116页
    6.6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7-119页
    7.1 主要结论第117-118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18页
    7.3 还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5页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学研究工作第125-126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5页
    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水运输中鱼雷车调度建模与优化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数据驱动与机理模型混合的炼钢-连铸流程能耗建模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