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3-23页 |
1 中国罗非鱼养殖情况 | 第14页 |
2 罗非鱼链球菌病 | 第14-17页 |
2.1 无乳链球菌 | 第15-17页 |
2.1.1 无乳链球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5页 |
2.1.2 分子流行病学 | 第15页 |
2.1.3 毒力基因 | 第15-17页 |
3 链球菌病的防控措施 | 第17-18页 |
3.1 药物防治 | 第17页 |
3.2 疫苗防控 | 第17-18页 |
4 无乳链球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4.1 灭活疫苗 | 第18页 |
4.2 减毒疫苗 | 第18-19页 |
4.3 DNA疫苗 | 第19页 |
4.4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 第19页 |
4.5 活载体疫苗 | 第19-20页 |
5 乳酸菌活载体疫苗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5.1 乳酸菌活载体疫苗 | 第20-21页 |
5.2 乳酸菌活载体疫苗的免疫机制 | 第21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ip基因穿梭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 第23-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3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1.4 培养基及缓冲液的配制 | 第25-30页 |
1.5 无乳链球菌Sip基因的PCR扩增 | 第30-31页 |
1.6 无乳链球菌Sip基因的克隆 | 第31-32页 |
1.7 分泌型和非分泌型重组乳酸菌穿梭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2-33页 |
1.8 重组表达Sip蛋白乳酸乳球菌的制备 | 第33-34页 |
1.9 Sip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4-36页 |
1.10 Sip重组蛋白的纯化、蛋白含量测定与Westernblot检测。 | 第36页 |
2 结果 | 第36-46页 |
2.1 无乳链球菌Sip基因的克隆 | 第36-37页 |
2.2 Sip基因重组穿梭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37-39页 |
2.3 Sip蛋白诱导表达的最佳条件及其主要存在形式 | 第39-44页 |
2.4 Sip重组蛋白Westernblot鉴定与蛋白含量 | 第44-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二章 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ip蛋白乳酸菌活载体疫苗免疫原性研究 | 第48-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9页 |
1.3 重组乳酸菌口服免疫后罗非鱼免疫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检测 | 第49-51页 |
1.4 重组乳酸菌口服免疫后罗非鱼非特异性血清免疫指标检测 | 第51页 |
1.5 重组乳酸菌口服免疫后罗非鱼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Elisa检测 | 第51-52页 |
1.6 无乳链球菌人工感染实验 | 第52页 |
2 结果 | 第52-73页 |
2.1 重组乳酸菌口服免疫后罗非鱼免疫基因表达变化规律 | 第52-63页 |
2.2 重组乳酸菌口服免疫后罗非鱼血清免疫指标变化 | 第63-69页 |
2.3 重组乳酸菌口服免疫后罗非鱼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 | 第69-72页 |
2.4 重组乳酸菌口服免疫后罗非鱼的相对免疫保护率 | 第72-73页 |
3 讨论 | 第73-77页 |
3.1 重组乳酸菌免疫尼罗罗非鱼后IgT、IgM、CD8a、C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73-74页 |
3.2 重组乳酸菌免疫尼罗罗非鱼后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体水平变化分析 | 第74-76页 |
3.3 重组乳酸菌免疫尼罗罗非鱼后相对保护率分析 | 第76-77页 |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