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水源论文--地面水的利用论文

河套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渠井结合比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地下水研究方法第13-15页
        1.2.2 井渠结合模式第15-18页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8-20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3.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河套灌区概况第20-28页
    2.1 地理条件第20-21页
    2.2 气象条件第21-22页
    2.3 水文地质条件第22-23页
        2.3.1 含水层结构第22页
        2.3.2 地下水水质第22-23页
    2.4 地下水补排分析第23-27页
        2.4.1 地下水运动规律第23页
        2.4.2 地下水补给项第23-27页
        2.4.3 地下水排泄项第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基于水均衡的渠井结合比解析模型第28-60页
    3.1 模型建立第28-38页
        3.1.1 井渠结合区分区第28页
        3.1.2 方案设置及情景假设第28-31页
        3.1.3 地下水水均衡计算第31-38页
    3.2 基础数据及参数取值第38-41页
        3.2.1 基础数据取值第38-40页
        3.2.2 参数取值第40-41页
    3.3 渠井结合比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1-52页
        3.3.1 计算结果第41-45页
        3.3.2 结果分析第45-47页
        3.3.3 推荐方案第47-52页
    3.4 主要参数分析第52-59页
        3.4.1 参数与渠井结合比的关系分析第52-57页
        3.4.2 参数敏感性分析比较第57-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4章 渠井结合比计算的简化模型第60-64页
    4.1 简化模型介绍第60-61页
    4.2 简化模型参数取值第61-62页
    4.3 分析比较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基于VISUAL MODFLOW的渠井结合比数值验证第64-79页
    5.1 模型率定和验证第64-65页
    5.2 永济灌域模拟区布置第65-66页
    5.3 地下水埋深结果分析第66-77页
        5.3.1 地下水适宜埋深确定第66-67页
        5.3.2 井渠结合区埋深的时空分布第67-69页
        5.3.3 井渠结合渠灌区和井渠结合井灌区埋深第69-73页
        5.3.4 不同节水水平下的地下水埋深第73-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6章 对应不同渠井结合比的引黄水减少量第79-87页
    6.1 计算方法第79页
    6.2 计算结果第79-83页
    6.3 结果分析第83-85页
        6.3.1 不同地下水矿化度第83页
        6.3.2 不同渠道输水补给情景第83-84页
        6.3.3 不同方案第84页
        6.3.4 井渠结合井灌区不同秋浇频率第84-85页
    6.4 推荐渠井结合比的引黄水减少量第85-86页
    6.5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87-90页
    7.1 主要结论第87-89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89页
    7.3 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科研项目参与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YQJC公司财务风险评估研究
下一篇: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ip蛋白乳酸菌活载体口服疫苗的研制及其免疫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