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1.1.1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 | 第9页 |
1.1.2 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 第9-10页 |
1.1.3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促进公共体育健美操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 第11页 |
1.2.2 促进公共体育健美操课教学模式的转变 | 第11页 |
1.2.3 促进公共体育健美操课学习方式的转变 | 第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1.1 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2 支架式教学的应用研究 | 第13-14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2.2.1 支架式教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14-15页 |
2.2.2 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15-16页 |
2.2.3 支架式教学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16-17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18-20页 |
3.2.3 实验法 | 第20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0页 |
4 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 | 第20-28页 |
4.1 教学实验设计 | 第20-23页 |
4.1.1 被试选择及分配 | 第20-21页 |
4.1.2 自变量控制 | 第21-22页 |
4.1.3 因变量及其测试指标 | 第22-23页 |
4.1.4 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23页 |
4.2 教学实验实施 | 第23-28页 |
4.2.1 教学地点、时间、教学内容 | 第23-24页 |
4.2.2 实验组教学 | 第24-27页 |
4.2.3 对照组教学 | 第27-28页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5.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第29-32页 |
5.2.1 学生爆发能力的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5.2.2 学生柔韧素质的对比分析 | 第30-31页 |
5.2.3 学生协调能力的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5.3 学生《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第三套大众一级成绩对比分析 | 第32-33页 |
5.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对比分析 | 第33-35页 |
5.4.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 第33-34页 |
5.4.2 学生合作能力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5.5 实验班对支架式教学法的反馈 | 第35-37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37-39页 |
6.1 结论 | 第37页 |
6.2 建议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