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的自我认知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选题价值与意义 | 第8页 |
二、相关概念的解析与界定 | 第8-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自我认知的影响 | 第17-19页 |
第一节 网络游戏的产生和发展 | 第17-18页 |
一、网络游戏的源起 | 第17页 |
二、网络游戏的发展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自我认知的建立 | 第18-19页 |
一、网络游戏话语建立 | 第18页 |
二、网络游戏人际连接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青少年网络游戏中建立自我认知的方式 | 第19-25页 |
第一节 青少年网络游戏中的主我客我关系确立 | 第19-21页 |
一、青少年主客我意识确立 | 第19页 |
二、自我验证观的强烈表达 | 第19-20页 |
三、虚拟自我的呈现与认知 | 第20-21页 |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游戏中初级群体的引导参与 | 第21-23页 |
一、情感联系与缺失 | 第21页 |
二、自我同一程度差 | 第21-22页 |
三、强效应与弱连接 | 第22-23页 |
第三节 青少年网络游戏中的社会关系表达分析 | 第23-25页 |
一、同伴关系与同伴依恋 | 第23-24页 |
二、同伴压力与同伴侵害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青少年网络游戏接触认知选择 | 第25-34页 |
第一节 青少年网络游戏接触行为表现 | 第25-28页 |
一、对象选取与实施 | 第25-26页 |
二、结果分析与延伸 | 第26-28页 |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游戏角色选择与认知失序 | 第28-30页 |
一、现实人格自我认知 | 第28-29页 |
二、虚拟人格自我衡量 | 第29页 |
三、双项人格乱序效应 | 第29-30页 |
第三节 青少年网络游戏互动选择与认知缺失 | 第30-32页 |
一、虚拟状态下的刺激性互动 | 第30-31页 |
二、被动指向下的社会化互动 | 第31页 |
三、认可缺失下的机械性互动 | 第31-32页 |
第四节 青少年网络游戏氛围选择与认知偏离 | 第32-34页 |
一、游戏思维下的注意力障碍 | 第32页 |
二、虚拟环境下的认知力偏向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青少年网络游戏使用体验认知 | 第34-45页 |
第一节 选取:工具导向 | 第34-37页 |
一、选取依据 | 第34-35页 |
二、选取方式 | 第35-36页 |
三、选取结果 | 第36页 |
四、样本的归纳与分析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认知:使用倾向 | 第37-39页 |
一、显性使用倾向 | 第37-38页 |
二、隐性使用倾向 | 第38-39页 |
三、游戏倾向化认知自我 | 第39页 |
第三节 满足:虚拟体验 | 第39-43页 |
一、青少年网游环境下成就感实现 | 第40-41页 |
二、青少年网游环境下宣泄感达成 | 第41-42页 |
三、青少年网游环境下随性感养成 | 第42-43页 |
第四节 沉溺:浸入状态 | 第43-45页 |
一、虚拟沉浸中的非适应性认知 | 第43-44页 |
二、青少年价值衡量体系的错位 | 第44-45页 |
第五章 青少年网络游戏映射现实认知偏向 | 第45-49页 |
第一节 青少年网络游戏认知情况阐发 | 第45-46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45页 |
二、样本选择与调查实施 | 第45页 |
三、量表的信度检验 | 第45-46页 |
第二节 青少年相互认知重构 | 第46-49页 |
一、青少年相互认知建立 | 第46-47页 |
二、青少年相互认知偏向 | 第47-49页 |
第六章 青少年网络游戏自我认知的有效干预 | 第49-53页 |
第一节 强群体联系的有效支持——情感认同 | 第49-50页 |
一、家庭教养态度的养成 | 第49-50页 |
二、家庭德育氛围的感染 | 第50页 |
第二节 补偿性满足的合理建立——渠道完善 | 第50-51页 |
一、网络接触年龄门槛提升 | 第50-51页 |
二、现实游戏体验渠道丰富 | 第51页 |
第三节 触边意识的搭建与渗透——行为规范 | 第51-53页 |
一、青少年主体意识提高 | 第51页 |
二、社会机制的建立完善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