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导论第13-35页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第13-16页
        1.1.1 研究缘起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6-30页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6-22页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2-28页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第28-30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30-35页
        1.3.1 研究内容第30-31页
        1.3.2 研究方法第31-33页
        1.3.3 研究创新之处第33-35页
第2章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及其调适的概念界定及主要依据第35-53页
    2.1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及其调适的概念界定第35-44页
        2.1.1 高校辅导员的内涵与职责第35-36页
        2.1.2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征第36-42页
        2.1.3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调适的含义第42-44页
    2.2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及其调适的主要依据第44-53页
        2.2.1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及其调适的现实依据第44-47页
        2.2.2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依据第47-53页
第3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第53-81页
    3.1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第53-58页
        3.1.1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初创(1949-1976 年)第53-54页
        3.1.2 我国髙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恢复(1977-1983 年)第54-55页
        3.1.3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1984-1999 年)第55-56页
        3.1.4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完善(1999 年至今)第56-58页
    3.2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第58-60页
        3.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第58页
        3.2.2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高校辅导员发展提供学科支撑第58-59页
        3.2.3 坚持构建长效机制,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59-60页
        3.2.4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第60页
    3.3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第60-81页
        3.3.1 政策制度较为健全,但落实不够到位第60-61页
        3.3.2 数量规模大幅提升,但队伍流动过快第61-62页
        3.3.3 学历结构逐步优化,但整体结构不尽合理第62-71页
        3.3.4 培训体系基本建立,但发展不够均衡第71-81页
第4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表现第81-129页
    4.1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数据分析第81-89页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81-83页
        4.1.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第83-84页
        4.1.3 调查问卷的样本分布和数据获取第84-89页
    4.2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分析第89-99页
        4.2.1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强度描述分析第89-92页
        4.2.2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感差异分析第92-99页
        4.2.3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感综述第99页
    4.3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表现第99-129页
        4.3.1 职业生涯倦怠第100-102页
        4.3.2 身心健康下降第102-103页
        4.3.3 工作绩效降低第103-110页
        4.3.4 人际关系紧张第110-111页
        4.3.5 工作满意度低第111-120页
        4.3.6 社会能力减弱第120-122页
        4.3.7 离职倾向凸显第122-129页
第5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成因第129-163页
    5.1 社会因素第129-135页
        5.1.1 教育政策转变,职业素质面临新挑战第129-131页
        5.1.2 职业认同较低,工作积极性受挫第131-132页
        5.1.3 社会期望过高,社会支持不对等第132-135页
    5.2 高校因素第135-155页
        5.2.1 职责标准不明确,工作负荷过重第135-141页
        5.2.2 角色定位不清晰,发展渠道不畅通第141-144页
        5.2.3 管理机制不完善,选聘机制不规范第144-148页
        5.2.4 考评机制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完善第148-155页
    5.3 家庭因素第155-158页
        5.3.1 工作投入时间较多,家庭分配时间有限第155-156页
        5.3.2 工作家庭冲突,平衡两者关系的难度加大第156-158页
    5.4 个体因素第158-163页
        5.4.1 自身综合素质有欠缺,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不强第158-159页
        5.4.2 性别比例特征有不均,人格特质因素有不同第159-161页
        5.4.3 心理弹性素质有差异,压力排解能力有差别第161-163页
第6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调适对策第163-187页
    6.1 社会环境优化第163-167页
        6.1.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我国辅导员制度改革第163-165页
        6.1.2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第165页
        6.1.3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豪感第165-167页
    6.2 高校高度重视第167-177页
        6.2.1 完善辅导员职业标准,克服盲目使用倾向第167-169页
        6.2.2 规范行政管理部门职责,避免转嫁事务工作第169-171页
        6.2.3 健全考评激励机制,激发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第171-174页
        6.2.4 加强队伍建设,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第174-177页
    6.3 家庭氛围营造第177-178页
        6.3.1 发挥家庭情感支持功能,缓解职业压力第177页
        6.3.2 营造和睦美满的家庭氛围,平衡工作家庭关系第177-178页
    6.4 个体素质提升第178-187页
        6.4.1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第179-181页
        6.4.2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塑造自我健全人格第181-183页
        6.4.3 增强自我效能感,增加职业幸福指数第183-187页
结语第187-189页
致谢第189-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19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98-199页
附录 1:访谈提纲第199-200页
附录 2: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调查问卷第200-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钒基纳米材料的设计构筑、电化学储能与机制
下一篇:Er:CaF2透明陶瓷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的调控